陳秋喜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對推—側—撲乒乓球技術教法的研究
陳秋喜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乒乓球普修教學過程中,推—側—撲技術組合教學是難度最大的一項技術。由于該技術是各項單個技術組合而成,既要有手法動作,而且還要步法移動快,上下肢協調。這項技術就成為普修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
推—側—撲 教學順序 教學效果
在乒乓球普修課教學中,推—側—撲技術教學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也是學生比較難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術。特別是乒乓球普修教學時數由原72學時改變為48學時后,對推—側—撲技術教法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減少學時的前提下,如何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這一技術,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研究對象:我院運動訓練專業本科2009級2、4、6組;2008級5、7組。共123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37人。
(2)研究方法:根據技術組成部分的先后順序進行教學。先教推—側,后教側—撲,直至完整技術練習。第一步:定點推—側(左斜線);第二步:2/3臺推—側—撲;第三步:全臺推—側—撲;第四步:不定點推—側—撲,并在教學中改進個技術環節。教學時數為6學時,最后將各組的技術評定和達標成績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
第一階段:分解教學,解決側身攻問題。
采用按照技術組成部分的先后順序進行單線定點分解教學。因為學生對推擋后側身攻的意識不強,平時習慣動作中,側身攻似乎沒有,若完整練習,他們側身攻技術往往完成不了,動作不協調,直接影響上步撲的一板攻球。因此在該階段教學中,應該建立側身攻的正確表象和概念為主,使學生通過學習,基本能粗略地做出推—側身攻的組合過程。利用定點,定區域進行重復練習。
第二階段:重點解決上步撲的步法和手法問題。
在2/3臺小范圍完整技術練習,體會各技術環節的連貫性。在改進推—側身攻的過程中,增加上步撲攻的一個內容。由于學生還是初步掌握了推—側攻技術,沒有達到自動化程度,這時再加上上步撲攻,使原建立的側身攻技術遭到破壞。因此2/3臺或者左半臺小范圍的情況下去趕上步撲攻,消除學生怕趕不上球的心理,體會上步攻步法移動形式或在移動中的擊球動作。另外,學生雖然學過正手攻,但那是在單線練習下完成的擊球動作,而上步攻是在移動中完成,對身體重心轉換要求高,這在大范圍練習對初學者不利。

表1 順序和內容安排

表2 推—側—撲技術考試結果統計
第三階段:提高完整技術練習質量,改進技術細節。
通過前兩階段教學,學生對完整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掌握。因此,在第三階段教學時,由于學生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是由泛化逐步向分化階段發展,內抑制逐步完善,并能較好地分析與完成動作。但對動作的細節部分的準確性和連貫性以及放松還原而忽視較多。這時不易采用大范圍練習,還是以2/3臺練習形式為主。否則,學生會盲目地追趕擊球。
第四階段:重點提高對整套動作的控制能力。
鞏固、提高掌握完整技術,以全臺練習為主。在該階段教學中,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處于高度集中,學生在練習時能較準確協調地完成推—側—撲技術動作,對技術的分辨能力較強,自我感覺較好,所以應采用全臺完整技術聯系。只有在全臺大范圍移動練習中完成整套技術動作,并且完成的次數越多,說明學生對整套動作的控制能力提高。同時,要求學生注意技術細節的正確性,盡量與達標和技評的要求相結合。
以上教學有三個特點:(1)在教學中采用循環漸進教學原則,先分解教學,后完整教學,有利于改進動作,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2)在技術教學中突出了技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提高對技術的統一性認識,避免和克服在學習中只注意技術重點而忽視技術環節的連貫性和技術的次要部分,加快完整技術的掌握。(3)教學層次分明。
按普修教學組制定的“普修技術考試達標和技評標準”進行。由教研室組織專業教師進行集體現場評定。
從表2中來看,雖然乒乓球普修教學由原72學時改為48學時,增加了教學難度,但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改進和提高教學方法,同樣可以達到72學時的教學效果。顯示了推—側—撲教學的可行性和優越性。如果學生在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可另行安排時間聯系。
(1)通過教學實踐和理論分析證明,推—側—撲教學方法符合由易到難,循環漸進的教學原則和動作形成的規律,是合理的教學方法。
(2)運用該方法進行教學,可加快推—側—撲完整技術的掌握,幫助改進動作細節。
(3)該方法對解決技術脫節現象以及建立連貫動作效果很好。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乒乓球)[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武漢體育學院試用教材(乒乓球)[M].2012.
G846
A
2095-2813(2013)04(a)-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