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志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軍事體育部 黑龍江大慶 163319)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①
耿立志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軍事體育部 黑龍江大慶 163319)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該評價體系所涉及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而提出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結果表明: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作為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可持續發展過程受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媒體引導等外部環境影響,同時也受自身各項發展因素的影響。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由可持續發展“支撐性”、“帶動性”、“保證性”三種能力構成。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總水平主要由三項一級指標、十項二級指標及部分二級指標下的八項三級指標構成,依據計算所得各項指標權重值,可以判斷優先發展指標。
黑龍江 高校 運動隊 可持續發展
為了推進普通高校競技體育運動水平,切實貫徹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發展理念,1987年原國家教委頒發了《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并確定了53所高校為試點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經過20年發展實踐,我國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學校數量已達到了230余所。盡管普通高校競技體育發展來從人員數量和發展規模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近年來研究表明,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優秀體育人才的能力還很低,運動項目布局及分布不盡合理及經費獲得困難,運動隊功能定位不明確,對學校體育課程建設促進不足,且與學校體育缺乏互動等實際問題。究其影響原因是受到辦學定位、學校規模等諸多因素影響,很多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資質不完備,導致該類學校的運動隊主要采取從達到該校錄取分數段的高中畢業生選取隊員的課余體育訓練組建練模式。該類運動隊由于競技水平起點較低,故其目標定位主要體現在帶動學校學生體育的開展,完成省級大學生運動會競賽任務及擴大學校影響,提高學校知名度等諸多方面。這一構建模式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顯露于運動隊伍的構成人員新老交替銜接,訓練時間的合理安排,訓練、比賽經費的獲得,訓練場地、器材保障及優秀教練員的參與等各方面。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進步的理論指南,并達到廣泛的共識。故此,本文試圖針對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相應的建設度量相關指標體系的,研究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現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找出相關影響因素,進而提出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1.2.1 文獻資料法
1.2.2 問卷調查法
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初步構建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初步調查問卷。通過特爾斐法,對專家進行問卷調查,請專家對各項指標理論分類進行論證,同時根據各項指標重要程度賦予一定分值。共進行2輪專家問卷調查,最終確定了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集合。
依據專家篩選的指標,對黑龍江省部分高校體育部門主要領導、籃球隊教練進行調查,請被試針對各項指標重要程度進行權重打分,經計算,確定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圖1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籃球運動員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指標體系框圖
第一輪共發放專家問卷10份,回收10份,有效率100%;第二輪共發放專家問卷15份,回收15份,有效率100%。指標權重確定問卷共發放問卷2輪,第一輪共發放問卷34份,回收30份,有效29份,第二輪請第一輪有效問卷的29名專家再次進行權重賦分,取兩輪調查問卷的平均值為有效值。
1.2.3 數理統計法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起源于20世紀50~60年代,其基本含義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理論指南。
毋庸置疑,體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整體戰略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有學者深入研究并明確提出“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指能充分滿足社會對體育的需求,且體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及系統內部與外部社會經濟環境之間協調發展基礎上的發展模式”。
而本研究涉及到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理論。其提出的命題是如果認為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一個系統在特定時刻的數量表征與質量表征的總和水平,那么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則是獲得此種總和表征的“動因來源”和促進未來繼續增長的“潛在準備”。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度量體系共分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總水平”,它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中所做出物質上的、能量上的及信息上的“綜合努力程度”。第二層次為“功能層”,主要體現“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中內部功能的差異”,在這一層面依據各構成因素功能特點又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分為三類:即支撐性能力建設、帶動性能力建設、保證性能力建設。系統的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主要由各具體指標來構成,通過各構成指標來具體評估某一國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水平。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支撐性’能力建設是各級計劃部門在投入的分配方面所必須掌握的基礎要點”。其作用“成為構建可持續發展平臺能力建設的支柱”。而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建設已經成為任何國家或地區領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或稱之為臨界平臺,它表征如果不能形成這樣的平臺,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缺乏支柱支撐,甚或有崩潰的危險。具體到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之實際,其財力資源與人力資源兩個因素已經構成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支撐性因素。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帶動性’因素是指引導可持續發展列車加速的引擎式能力建設”,“此類能力建設的根本出發點著眼于整體提高可持續發展平臺的原動力培育”。簡言之,任何一個存在的系統都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這種可持續發展能力實際上是由多個因素構成。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帶動性因素究其現實情況主要體現在一個系統或地區的發展水平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這里所提到的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主要是指一個系統或地區為其人力資源提供的發展平臺。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保證性”因素,是各級決策部門調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要點”。“所謂可持續能力建設的保證性因素,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整合型、規范型能力建設”,“保證性的能力建設其作用是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和增強,創造一個內、外適宜的環境,使其能在具規范、有序、合理的軌道中運行,實現培育、積累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作為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發展過程同樣受國家主導政策的影響與指導;其自身也要通過制定發展規劃以適應國家主導政策要求,達到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另外這一子系統內部也要對其培養對象有相應協調運作的管理模式,使其培養對象按照規劃方向發展,從而達到系統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2.2.1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篩選
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經專家篩選,共選擇三個維度10項三級指標構成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圖1)。
2.2.2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在模糊綜合決策中,權重是至關重要的,它反映了各個因素在綜合決策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或作用,直接影響到綜合決策的結果。專家估測法通常是憑經驗給出權重,是主要確定權重方法之一。
設因素集合U={U1,U2,U3,…,Un},現有K個專家獨立給出各因素Ui(i=1,2,3…,n)的權重,取各因素的專家給出的權重值的平均值作為各因素的最終權重值。具體公式表達為:

表1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權重統計表

現有研究結果已經表明,專家估測法與層次分析法法獲得的權重值基本吻合,因此在研究中采用專家估測法進行權重賦值簡便可行。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由29名專家對各項指標進行了兩次賦值,取其兩次賦值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數據,依據專家估測法計算得出各項指標具體權重,具體權重情況(見表1)。
經過賦值計算,可以發現各項一級指標的權重差異不是很大,表明各位管理人員、教練員對于各項一級指標的認可度比較接近于平均水平;各項二級指標中財力資源、人力資源、文化教育、就業、政策導向等幾項指標在本一級指標下權重值較高,管理人員、教練員對這些指標的認可度較高,認為這些指標對于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三級指標中運動員動機引發與維持、選材兩項指標在本二級指標下權重值較高,對于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持續發展具有一定影響作用。
(1)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作為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可持續發展過程受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媒體引導等外部環境影響,同時也受自身各項發展因素的影響。
(2)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由可持續發展“支撐性”、“帶動性”、“保證性”三種能力構成。
(3)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總水平主要由三項一級指標、十項二級指標及部分二級指標下的八項三級指標構成,依據計算所得各項指標權重值,可以判斷優先發展指標。
(1)依據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權重統計表給出的各項指標權重,對黑龍江省高校各項運動隊伍進行評分,進而確定優先發展方向,促進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快速發展。
(2)注意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的協調發展,在完成優先發展階段后,依據系統論觀點,盡可能保證系統的協調運行,這是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隊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孫巖.我國業余體育訓練的歷史發展及現狀分析[J].體育學刊,2003(5):112.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
[3]肖林鵬.中國競技體育資源調控與可持續發展[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3:74-75.
[4]王剛,過家興.我國優勢項目優秀教練員成材過程的實踐特征[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2):28.
[5]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梁前德.基礎統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T.Bateman,S.Snee.管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G807.4
A
2095-2813(2013)04(a)-0102-03
耿立志(1968—),男,本科,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軍事體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