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決策信息》摘編
改革方法七論
◎《領導決策信息》摘編

中國正在快速迎來改革開放的新春天,這種春天將贏得未來中國的新希望。2013年1月4日,《人民日報》推出史上首塊新聞評論版,開篇即聚焦改革,并推出了七篇“深化改革方法論”系列評論。
在黨的十八大發出深化改革宣言書、動員令之后,體大思精的“深化改革方法論”,讓中國新一輪改革的輪廓清晰可辨。“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習近平的堅定表達,鮮明地闡述了這樣的理念:改革只有一個指向,為人民而改革,這是改革的唯一價值;改革只有一個標準,尊重人民意愿,這是改革的唯一立場。何謂回應群眾呼聲?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社會發展凸顯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來決定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穩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邁大步,哪些改革需穩中有進,哪些改革要驚險一躍。如何讀懂人民期待?以前的改革,為的是解決溫飽;今天的改革,更著眼全面發展,追求的是社會公正,關切的是民眾尊嚴,鑄就的是發展動力。
面對進一步深化改革新形勢,習近平語重心長告誡全黨:“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敝v方向,最根本的是我們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也是今天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不管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如何體現正確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改革必須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什么是社會主義?人民幸福才是社會主義。我們推動改革、完善制度,目的就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要改得準、走得好,必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摸著石頭過河,摸的是規律,激發的是實踐熱情。在歷史的新變局中,試錯是必要的,這個過程同時也是破除舊體制,適應新規則的過程。頂層設計,看的是全局,發揮的是制度力量,發揮牽引機和路線圖的作用。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比如貧富分化、環境污染、城鄉差異、地區差距,需要通過頂層設計的方式予以解決?;鶎訉嵺`的單兵突進,需要宏觀統籌予以整理和優化。只有不斷加強宏觀思考、頂層設計,改革才會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只有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改革才會不斷推進、走向深入。
毫無疑問,社會越轉型,就越是新舊問題交織、利益主體紛起,孤軍奮戰、單兵突進難以走遠。改革越深入,就越要觸及深層問題、體制弊端,從長遠到現實,從宏觀到微觀的綜合治理才能起效。面對發展起來后的問題,需要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共同解決,這也正是十八大以來中央一再強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深意所在。沒有戶籍制度、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保障,農民工成為新市民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缺乏就業、住房、社保、人口管理等方面支撐,“異地高考”的陽光便難以照進現實;少了工資制度、稅收調節、分配秩序、公共財政等方面創新,收入分配改革就會步履維艱。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老話題,也是新命題。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頭,涉的是大險灘,必定觸動利益格局、打破暫時平衡;今日之穩定,面對的是世所罕見的經濟社會雙轉型,遭遇的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疊加。步伐稍有不慎,就會引來反彈;方案稍有不周,就會招致不滿,需要用更加科學、務實的眼光,重新理解、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這是處理好三者關系必須堅持的邏輯前提。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的可承受度,這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必須堅持的三個維度。
改革關系人民利益,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不能沒有人民參與,更不能少了人民創造。缺少群眾基礎、沒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不過是空中樓閣。今天,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社會轉型復雜艱難,更需按照中央要求,通過制度創新和頂層設計,不斷激發廣大群眾的參與激情,不斷夯實改革開放的群眾基礎。越是面對分化的復雜利益格局,越是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越要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越要善于集納民智、凝聚民心、激發民力,為深化改革夯實堅實的群眾基礎。
今天的改革,要跟得上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要與轉型期的風險賽跑,與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賽跑。只有克服“改革疲勞癥”,防止“改革疑慮癥”,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發展進步,我們才能牢牢把握改革主導權,始終掌握發展主動權?;仡?0多年改革開放成就,無不源自迎難而上、銳意攻堅所形成的“改革紅利”,這往往又構成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機遇。就此而言,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就是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破解當下現實難題,為中國將來發展蓄勢;強調改革“沒有完成時”,就是要看到改革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既不盲目追求“畢其功于一役”,又能夠“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最后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
(摘自《領導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