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珮莙
世界“最干凈”國家怎樣反腐
◎高珮莙

總部設在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組織,從1995年起,每年都通過“清廉指數”為世界各國的廉政狀況打分。
在12月5日公布的“2012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176個國家和地區中,新西蘭、丹麥和芬蘭并列第一,索馬里和阿富汗則并列倒數第一。
其他國家中,美國排名19,德國13,日本17,中國香港位列第14,俄羅斯則排在第133位。
不僅在今年的清廉排行中,新西蘭、丹麥和芬蘭名列榜首,在去年的排名中,這三國也是“好學生”:新西蘭第一,丹麥、芬蘭并居第二。而且,新西蘭已經連續7年蟬聯了第一。
“透明國際”將這三個“最干凈”國家的成功,歸因于“政府的政治意愿”、“立法機制對公務員的強力約束”和“公眾行為對規則的重視”。
英國《獨立報》認為,廣泛細致的規范、透明的公開制度、強大的輿論監督、高度法制化的控權制度和良好的廉政文化,是這三個國家共同的反腐經驗,但具體到各國,又各有各的優勢。
在丹麥,深入人心的廉政文化、平等的宗教傳統和對防腐拒腐系統教育的重視,有效遏制和減少了人們對金錢的心理需求,使反腐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這促成了丹麥的清廉,也讓丹麥在2012年聯合國首次發布的“全球幸福指數”排名中,當選“最幸福國家”。
每年,丹麥都會花大量人力、物力培訓丹麥企業,教它們如何應對腐敗環境。年輕大學生一進入公務員系統,首先面對的就是接二連三的培訓。如果琢磨著走后門或請客送禮,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人格受侮辱,讓事情辦不成,這是條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丹麥人的收入差距并不太大,人人都可在網上查到皇室成員的財產預算和支出。就連皇宮,都只有外觀樸素的四棟小樓,民眾與車輛可以自由穿梭其間。
2008年11月,丹麥出臺刑法修正案,明確將“向政府官員行賄和政府官員受賄為”視為犯罪,向外國官員行賄,同樣是犯罪行為。同時,企業若出于商業目的為政府官員安排旅行、特殊服務以及贈送禮品,均屬犯罪行為,即便對方拒絕,亦視為犯罪。這為丹麥的清廉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證。
高度健全而又保持較高獨立性的司法體系,是新西蘭保持清廉的“殺手锏”。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西蘭就對政府管理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配合經濟領域的自由化和私有化。
1982年通過的《官方信息法》保證了政府作為的公開透明。1988年又通過了《國有部門法》,改革之后的公務員系統將很多職能轉移或下放給半官方或民間機構,政府機關只扮演政策統籌和調控的角色,不涉足具體運作。這種“小政府、大社會”的架構,從根源上斷絕了錢權交易和權力濫用的可能。1989年,新西蘭又通過《公共財政法》,規定了高度透明和詳細明確的預算制度。
而對芬蘭來說,細化到瑣碎、嚴格到苛刻的制度規定,是最好的“防腐劑”。
芬蘭法律規定,任何公務員不得以任何借口接受他人贈送的任何禮物。即使是關系特殊的私交,禮物價值也不能超過25美元,且需上網申報。這樣的規定同樣適用于公務員 “吃請”,一般來說,喝杯啤酒或吃個三明治應該沒什么問題,但如果喝了葡萄酒,問題就大了,即使是白開水,也一定得數好了能喝幾杯。
如果有人突破了這個“最低標準”,被人舉報了,那就不但毀了名聲、砸了飯碗,還會鋃鐺入獄,官員們因此絕不敢輕易觸碰腐敗這根“高壓線”。
由于清廉觀念深入人心,在這三個國家中,人們對腐敗堪稱“零容忍”。
丹麥 “30年來最大宗的賄賂案”發生在2005年,移民官收受中國留學生賄賂,金額約1萬美元。而另一次轟動性的腐敗案則發生在2002年,時任哥本哈根市法魯姆區區長因挪用公款用于個人吃喝,被判入獄。
新西蘭一位有望競選總理的 “重量級”內閣高官,則因為兩瓶酒丟了烏紗帽。2010年2月5日,新西蘭房屋部長希特利約朋友來家里共進晚餐,下班后路過超市買酒時,發現沒帶錢包。短暫猶豫后,他拿出了政府專用于公務招待的信用卡,刷了1000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5000元),買了兩瓶酒。次日,他以“上次會議的餐費”名義,報銷了此錢。
幾天后,政府的審計員就從報銷賬單中發現了漏洞,將這一 “重大發現”匯報上級,政府很快立案調查。被推到風口浪尖的希特利先退錢,后道歉,最后遞交了辭呈,并等待法院的刑事判決。而百姓們,還為這一“特大案件”舉行了大規模游行示威。
芬蘭最近的一樁案子也發生在10年前,時任文化部長林登批準向一家高爾夫公司提供17萬歐元的政府資助,而她和丈夫都擁有該公司股份,政府司法總監聞訊立即展開調查。事情曝光僅一周,林登便下了臺。
不過,根據“透明國際”的報告,即使是這三個“好學生”國家,也沒能完全杜絕腐敗,主要威脅來自政治和商業間的聯系,如公共采購。此外,各政黨間的利益沖突和政黨融資的不透明,比如“在一些公共部門的合法信息公開中,豁免條款有時被濫用”,也影響著這些國家的清廉分數。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