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130)
舒適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響
劉 芳(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130)
目的:觀察舒適護理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隨機分為護理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行舒適護理。結果:護理組患者的舒適度明顯較對照組高,且治療效果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舒適護理不僅提高了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而且提高了治療效果,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中較有效的護理方法。
舒適護理;蛛網膜下腔出血;影響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顱腦常見的急癥,診斷治療不及時容易危及患者生命,病死率約為25%。治療方法多以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為主[1]。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療的同時給予舒適護理,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腦科收治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入院時均有明顯的噴射狀嘔吐、腦膜刺激癥,經檢查腦脊液壓力均增高,抽取后顏色為血色后黃,經顱腦CT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男26例,女14例,年齡38~69歲,平均(51.2±2.4)歲。采用Hunt和Hess分級標準,40例患者病情分級情況為:1級3例,2級13例,3級14例,4級1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兩組年齡、性別、發病時間、出血量、病情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舒適護理。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觀察兩組患者的舒適度與治療效果。舒適度通過問卷調查,共發放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結果分為舒適、基本舒適,不舒適,前兩項定義為舒適;通過治療與護理患者的癥狀全部消失,顱腦CT顯示顱內無淤血殘留為顯效,癥狀部分存在,顱腦CT顯示顱內無淤血灶為有效,癥狀無改善,顱腦CT顯示淤血灶無改善,或有繼續出血、死亡等為無效。
1.4 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舒適度對比:通過問卷調查顯示護理組的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通過舒適護理后,護理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對比[例(%)]

表2 兩組病例的治療效果對比[例(%)]
3.1 心理舒適護理:患者由于發病突然,而且多數伴隨口眼歪斜、失語、偏癱等,患者多容易出現驚恐、焦慮、無助的心理。通過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焦慮及煩躁情緒等,從而降低病情加重及再次復發幾率。
3.2 病房舒適護理:病房要求寬敞明亮,而且需保持安靜,通風良好,溫度保持在23℃左右,濕度保持在55%左右,對病房每天進行消毒1次,而且要求無異味或味道比較淡的消毒水,避免對患者造成嗅覺刺激。
3.3 頭痛、嘔吐舒適護理: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交談、聽輕音樂、按摩等方法緩解頭疼,并采用半臥位,患者嘔吐后給予溫開水漱口,并少量飲用,及時更換污染的床單、被褥等。
3.4 偏癱患者舒適護理:對癱瘓肢體進行加熱理療,定時進行按摩,在癱瘓肢體下以舒適體位墊支撐,避免壓瘡形成,在治療后期對癱瘓肢體進行功能鍛煉,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促進其血液循環不良,避免肌肉萎縮。
3.5 排便舒適護理:患者由于生活習慣的改變,行動的限制,容易出現便秘與尿潴留,在入院時即向患者介紹床上排便、排尿的方法,指導患者多吃高纖維素水果蔬菜,定時排尿、排便,確實不能正常排便,導致便秘與尿潴留患者,給予導尿與開塞露,避免排便用力導致顱壓增高。可自行排便患者在排便時給予容量較大、舒適的坐便器,并以屏風遮擋。
3.6 靜脈滴注舒適護理:穿刺前囑咐患者放松,保持一次性穿刺成功,護士站立的位置以患者肢體可活動范圍為標準,選擇患者的健康肢體進行穿刺,盡量避免選擇下肢進行穿刺,可進行加熱的液體點滴前加溫至30℃左右,不可加熱的液體在點滴時以溫水外敷穿刺上方皮膚,不需要特殊加快速度的藥液盡量保持滴速為40~50滴/min,嚴密觀察有無液體外滲。
[1]龔 濤.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診療進展[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2,19(3):161.
2013-02-28 編校:鄭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