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我家的北窗正對著城北拆遷區(qū)塊。這里曾經看見城北拆遷指揮部通宵的燈火;這里曾經見證轟然倒地被征拆的第一座大樓;這里可以目睹為了保證騰空區(qū)域內的安全而砌的日益延長的外圍墻……
一個擱置時間長達4年之久的改建項目,一個征遷面積達21.55萬平方米、涉及1151戶的全省最大的改建項目,一個牽涉各類部門用房最多、民問問題最多,積淀民眾情緒最復雜的項目,一個干部同志們最想做、最郁悶又最無奈的項目,一個民間與政府、百姓與干部相互試探,卻又成為相互交流“心墻”壁壘的項目——城北區(qū)塊舊城區(qū)改建項目,2008年啟動以來,因各類問題、種種原因,一直處于擱淺狀態(tài)。
2012年新一屆班子上任以后,經過精心籌備、長期摸底、反復認證、集成政策、集聚力量、集中時間,終成“集聚效應”。在周邊有關征遷嚴峻形勢的陰霾下、在面臨很多疑惑、半推半就的曖昧心態(tài)中,注入了一種“正能量”,闖出了一條“低下身段,走街入戶;換位思考,融合你我”的群眾路線,創(chuàng)下了一種“集中、集聚”的“集團軍”效應,誕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突出重圍,逆勢打造的“浦江速度”!僅用42天時間,比原定計劃提早58天,100%全部完成簽約工作。2013年3月12日至今,僅用10天時間就完成騰空98%的驕人成績,在這個三月雨紛紛的季節(jié)里,無疑是一朵開在春天里的奇葩。
我是去年11月17日參加的城北第二大組第4小組的征遷工作,目睹了去年12月11日最后一個簽約對象的特寫鏡頭。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不分白天黑夜、沒有工作日與休息日的日子里,在走街串巷、進門入戶的工作中,深深地被百姓的通情達理、顧全大局所感動;被一些征遷戶因為征遷而浮出水面的各類實際問題、家庭糾紛所困擾,因一些征遷戶因為懷疑人心不公、試探政策底線的舉止啼笑皆非;更為我們組工作中堅定不移的“只有困難戶,沒有釘子戶”的征遷理念所感動。
“祥和居”是城北小北門巷139號張有操家,也是我選擇走村入戶的第一家。可惜的是,老人沒能等到住進新房子,在正月里去世了。這塊匾就是老人自己親手書寫、精心設計的。匾的下方有三朵玫瑰,意喻著這家書香門第有三朵美麗的花兒——三個女兒。這家人看起來幸福祥和的生活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之痛。為了病入膏肓的老人不受打擊,全家人都隱瞞著這個秘密。女兒們都很有出息,一個留洋在外,一個在深圳某機關擔任領導職務。開朗、美麗的小女兒珍珍已經遠嫁山東青島,但為了照顧生病的老父親,回到老家。仨女兒中,我們唯一見到的就是美麗、潑辣的小女兒。她之所以猶豫、不來簽字的原因就是自家長15米,面積達100余平米的后庭院因為沒有產權證,就沒有政策補助!她想不通,開始時不見面,后來才與他信得過的人網上交流;這個期間,我們一次次的去“祥和居”,為老太太在櫻花樹下、后庭院里拍照留念,把照片全部拷到優(yōu)盤里,并復制到老人家庭的電腦里;聽說老人住進醫(yī)院,組里買了水果,派代表到醫(yī)院探望;并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讓“有關人士”在網上與珍珍解疑釋惑……12月3日晚上,“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她終于愿意來指揮部“面對面”了,恰好遇上來指揮部夜巡的戴建平書記。戴書記認認真真地聽完珍珍的傾訴和表達,幽默地稱她是“文藝青年”,對她的孝順表示贊賞,對她濃厚的家園情感表示理解,并表示對她家庭中實際存在的老人生病、租房困難的實際問題可以由指揮部幫助解決。一番話融化了珍珍“被不公平”的感覺,暖化了她那顆已經做好各類應付準備的堅硬之心,12月8日,張有操老人在珍珍、家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來到指揮部第4征遷組辦公室簽下了協(xié)議書。
有一戶農戶因為不相信政策的一致性,多次輪番派人來咨詢、說情。為了避免讓人感覺“態(tài)度不好”,他一來就四處“亮相”張揚,但“周旋”了一圈后就溜走了,就是不找其應該找的人;簽約前的某日,他們全家到指揮部輪番“表演”:上午一家人集體到指揮部亮相,說是找組長,但轉了一圈后就走了;中午,兩個兒子一起到指揮部,也沒有表達出其最關心的問題,只是反復嘟噥一句:那么就不變了,不變了?!晚上,全家人又一起來了。但看樣子大家意見還是不一致,也沒有推選出“代表”表態(tài)。期間,先后一個個借故溜走了。我們并沒有去追,因為我們知道這家人的心理——如果他們不相信政策的話,就是把他們抓來也是沒有用的。我們有耐心,愿意等著他們自己自覺自愿地來簽字。半小時后,這一家人又來了,這下子,他們估計已經看見底線了——政策是鐵硬的,對事不對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誰先簽約誰有利。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故意找茬借故走人,甚至不再有任何疑問,就利利索索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民不患嚴而患不公”。無論是民生問題還是社會管理問題,民不患管理上的嚴格,而是患管理上的種種不公,患政府公職人員以權謀私和濫用職權。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施政目標時說的一句話:要促進社會公正,政府理應是社會公正的守護者。城北征遷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實踐點就是履行了公正公平的原則。
最后一個簽約的趙某某戶,為了沖出所謂的“臨界點”,以達到多分半間房子指標的目標,居然把房子的內側墻“鑿”掉了幾公分,達到丈量時可以多出地面積的效果。接到群眾舉報后,第4小組成員多次去找該戶,要求他們糾正錯誤。但是該戶就是頑固不化,固執(zhí)己見。在小組成員上門,要求重新丈量,并根據公平起見,采多個點,取其平均值的做法,算出該戶沒有沖出“臨界點”的結果時,該戶拒簽,并躲避到外地。經過多方努力,人雖然被追回來了,但是該戶主就是不肯簽字,并表態(tài):隨你們關好了。這時,第四小組的負責人打聽到城北的人大代表常委、月泉社區(qū)主任潘汝陽曾經有恩于趙某家,就去邀請了潘主任。誰知,苦口婆心說了幾個小時,該女戶主就是不簽。這下子可把潘主任惹火了,就讓他夫人過來“談判”。沒有幾分鐘,他夫人與一個女朋友“款款而來”,還要求房子里所有的人“避”到外面去,說是給10分鐘,由她來做工作。我看著手機的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心里一點點緊張起來。到第6分鐘時,門打開了,潘夫人說:她愿意簽了。等在門外的所有人,候在外面的電視臺、媒體記者們一個個沖進第四小組的辦公室,記錄下了這個見證歷史的結局。
在這次的城北征遷工作中,在“層級分別,運行有序”的工作隊伍和運行機制中,發(fā)揮了很多的人大代表人緣、地緣優(yōu)勢,極大地助推了簽約進度。當然這也是這次征遷工作走群眾路線的一個佐證之一。
3月里的小雨淅瀝瀝下個不停,節(jié)氣己然將至清明。據繼續(xù)在城北進行征遷工作的同事說,第二大組第四小組的騰空率已達百分之百。我想我們那個綽號徐胖子的組長,那個大肚子里一肚子扎扎實實的“計謀”是應該在這個春季里“桃紅柳綠”的了。
雨紛紛,家園變故里,故里草木深,深處是記憶。輕輕地祝愿故里,譬如竹林長竹筍,年年歲歲,茬茬更新。緣分落地,還是相鄰相伴的我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