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潤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課堂效果。“導學互動”著眼于學生習慣的養成,我認為,這種模式下應著重培養以下幾種學習習慣。
一、主動探究的習慣
在“導學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自學導綱是其他環節的基礎。學生扎實、深入地自學了,才能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導學歸納、反饋訓練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才能真正實現交流思想、思維碰撞,合作學習的質量才會高。可事實上,不少學生對教材的閱讀浮光掠影、囫圇吞棗,對問題的思考懶于動腦、淺嘗輒止,寄希望于小組討論中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可想而知,這樣的小組討論有多少實效。所以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明確主動學習、深入探究的重要性。其次,在學生自學這一環節加強巡視、督促、指導,以促使主動探究習慣的養成。另外,在互動交流時應對學生進行贊賞性、導向性的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探究的樂趣。
二、合作交流的習慣
著名社會教育家、哲學家維果茨基曾說過:“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出了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在科技高度發達、專業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合作,既是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我國,兒童缺乏合作意識的問題比較普遍,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不愿與他人合作,不愿或不會分享。所以在小組討論時,往往會出現互相推讓、沒人發言或常常是一人發言,其他學生隨聲附和或不加辯駁、不置可否的現象。這樣的小組討論便流于形式,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難以取得實質性的結果。兒童期正是人與人之間合作意識與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認識合作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其次,加強指導,教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三、樂于表達的習慣
由于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孩子往往含蓄內斂,不愛表現自己,缺乏西方孩子的坦率直爽,所以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不張嘴,或說話聲音小,或語不成句,或啰嗦重復,或詞不達意,冷落了課堂氣氛,影響了師生上課的情緒,更不利于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所以教師應在教育學生認識交流的重要性、表達的意義的前提下,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鼓勵學生表達的勇氣,點撥學生表達的技巧,使學生在表達中學會表達,在表達中樂于表達。
四、善于傾聽的習慣
在學生的學習中,聽和說同等重要。只有善于傾聽,才能準確理解對方話語的意思,準確把握對方的意圖,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發言,進行有效的溝通。但學生往往重視了說,卻忽視了聽。所以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答非所問的情況,或是重復別人說過的話,或是領會錯別人話的意思。這樣就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也妨礙了交流,降低了課堂的效率。所以教師應首先使學生明白聽的重要性,然后教學生善聽,聽懂理清教師的講解,聽明白同學的意見,聽出錯誤在哪里,分歧是什么,然后進行針對性的發言。
以上是我在導學互動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心得和體驗。導學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終身發展。不應成為一種點綴出現在課堂中,更不應該流于一種形式。相信輔以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導學互動模式的課堂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廣闊的、長足的發展。
(作者單位 河南省淅川縣馬蹬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