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過度設計現象入手,分析出導致過度設計現象產生的消費者、生廠商及設計師三方面的原因,并簡要分析了過度設計給現實生活帶來的各種問題,從而探討出如何應對生活中日益激烈的過度設計之風,并對大眾消費理念和設計師的設計理念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過度設計;現狀分析;改進建議
1 “度”的理論概述
“度”原意是一種衡量的標尺,它有多種解釋,其在哲學中的解釋為: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最高和最低界限范圍內的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了界限,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量變與質變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它本身固有的度。[1] 另外,“度”還具有節制、約束、和遵循的含義。度是人類認識、判斷和總結事物規律的一種理性思維,它可以通過一定具體的原則、標準和方法來運行和檢驗,在實踐中,要掌握適度的原則,學會把握分寸,防止“過猶不及”;[1]“凡事皆有度”即是此意。
2 “設計”的理論概述
“設計”從廣義上來說是指為完成某一項工作所作的計劃和準備,是把一種設計、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而從狹義上來說,“設計”即是人們從事某種特定的物質創造活動而進行的構思和規劃。[2] 過度設計即是指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因為設計者沒有把握好尺度,使得最終設計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并由此出現“設計過?!钡呢撁嫘Ч?。
3 過度設計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程度不斷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至2006年期間,國內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在近30年的時間里,全國生產總值增長了近14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型步入了小康型階段并逐步向富裕型過度,消費質量明顯提高,居民對吃、穿、住、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設計”這一理念開始出現在人民生活中,并逐步受到人們的追捧,如今人們已經把它理解為一種新的消費思維。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過度消費已成為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中,炫耀性消費已成為過度消費的主流,隨之而出現了對各種消費產品的“過度設計”,并且在各個領域中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例如我國的包裝行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國包裝業發展迅速,不過隨之也出現了對商品進行過度包裝的現象,不少包裝已經背離了其應有的功能,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據有關部門統計顯示,目前每年產生的垃圾中,各類商品的包裝物約占1/4,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奢華的過度包裝造成的廢棄物。僅北京每年產生的近300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就約有83萬噸,其中60萬噸為可減少的過度包裝物。全國每年生產襯衫達到12億件,包裝盒用紙量就達24萬噸,這就相當于砍掉了168萬棵碗口粗的樹;每年生產1000萬個紙盒月餅,包裝耗材就需砍伐上百萬棵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3] 這些數據表明過度的設計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對資源也是一種嚴重的浪費。形形色色的“過度設計”產品已經充斥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干擾了人們的消費視線,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4 過度設計產生的原因分析
既然此現象能夠生根發芽到如今遍地開花,肯定有其能夠存在并得以發展的原因。
(1)消費者心理:追求時尚,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生活,對于物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追求。不過某些人刻意追求時尚品位的心理已變得有些過度膨脹,甚至有些畸形了。比如說手機的發展,更新速度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所以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潮流平均不到一年就要更換一臺新手機,舊手機其實并沒有失去其使用功能,只是因為所謂的“過時”了,所以被廢棄掉。另外,每個人的消費行為不是孤立的,它有可能成為他人做出選擇的標準,這就是消費行為的鏈式效應,所以過度消費在今天大行其道便不難理解了。
(2)商家心理:投消費者所好,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喜新厭舊已經成了多數人的消費心理,對商品也有高檔體面的消費追求。一些商家便抓住這一心理,為取得消費者的“寵愛”,便挖空心思在設計上做足文章。比如諾基亞每年要推出幾十款的手機來占領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品牌也只能緊跟這個速度。市場每年真需要那么多款新手機設計嗎?當然不是,iPhone就跳出了這個競爭圈。商家為了要獲得更多的利益,不惜支付高昂的設計費,而設計所產生的費用必然是消費者來買單的。
(3)設計師心理:滿足商家要求,展現自身才華。消費者是商家的顧客,設計師的顧客是商家。這種關系下,設計師只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商家的滿意為最高目標,才能在職場立足。所以設計師為了迎合商家,會抓住每個設計機會,把產品設計得盡可能地吸引眼球,以此來博得自己顧客的認可。包豪斯現代設計大師蒙荷里·納基曾指出:“設計并不是對制品表面的裝飾,而是以某一目的為基礎,將社會的、人類的、經濟的、技術的、藝術的、心理的多種因素綜合起來,使其能納入工業生產的軌道,對制品的這種構思和計劃技術即設計?!盵4]只有作為外在符號的設計與內在的產品相對稱的時候才是美的。
5 由過度設計所引發的問題
(1)資源問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物質便利的同時,它也高速度的消耗著大自然上億萬年才儲存起來的資源。設計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了人們的消費的高層次需求,但盲目的過度設計,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如資源浪費問題,有數據統計全球每年生產的手機充電器的導線就能繞地球65圈。這種消費不是真正必需的,而是一種奢侈,這種對資源的過度消耗無異于殺雞取卵。
(2)環境問題。過度設計和消費無疑將產生大量的塑料垃圾、電子垃圾等,這些東西一旦過多將會大大占據我們的生活空間,對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會構成很大的威脅。如塑料丟棄后難以分解、破壞土質,影響周圍植物生長,填埋會污染地下水;焚燒則會產生有害氣體等,這些環境問題所釀成的苦果最終將由我們人類來分食。
(3)消費心理問題?,F在大部分廠家只是一味追求利潤,只要產品能夠暢銷就行。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刺激產生了過度消費和對奢華的追求,淡化了人們對環境污染、對地球資源浪費、對我們子孫生存資源剝奪的罪孽感,腐蝕了人類的道德倫理觀。同時,過度設計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誤導消費者乃至整個消費環境的消費價值和理念,從而有可能引發一定程度上的消費危機。
6 應對過度設計可采取的改進措施
過度設計滿足了消費者的虛榮心,使商家獲取高額利潤,但卻浪費了大量資源,既污染了環境,還增加了消費者支出,助長了不良消費風氣。那么面對過度設計的現象,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應對呢?
(1)以平衡為基本原則。平衡是指物體或系統的一種狀態。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或系統,除非受到外界的影響,它本身不能有任何自發的變化。[5] 生態危機是一種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不平衡發展的危機,是人類對關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價值判斷發生了錯誤,由此才衍生了工業文明與自然環境相對立的發展局面。[6] 阿爾貝特·施韋澤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本是人類物質發展過分超越了它的精神發展,改變了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生存關系。“人總是有無限性的追求,人對無限性的追求既可以指向精神,也可以指向物質。無數人之追求無限性的合力若指向精神世界,那便沒有什么大的危險,若指向物質世界,便會造成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而人類之物欲橫流可能會把地球糟蹋的不可居住?!盵7]所以要倡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基本原則應該是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雙軸心的和諧發展,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本身的和諧共生為設計的道德標準。
(2)以人的實際需求為設計導向。在現代社會,以物質消費為標準的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人消費情感的需求。作為設計師必須要關注人類情感的需求,放棄那種外觀、形式上標新立異為宗旨的習慣,而將設計的重心真正放到功能的創新、材料與工藝的創新上,以一種更為負責的態度與意識去創造最新的產品形態,用更科學、合理的造型結構使產品真正做到物盡其材,材盡其用,并且在不犧牲產品使用性能的舒適與完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延長使用周期。任何設計都是服務于人的,要服務于人的物質層面,更要服務于人的精神層面。設計只有考慮人的感受,使人產生歸屬感和滿足感的時候,才能算是成功的設計。
(3)消費者和商家均應樹立社會責任感。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適度消費,可以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廣大消費者要建立科學的消費觀,養成節約資源的消費觀念,為構建節約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企業在定位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要全面考慮,設計后的生產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任。另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既要注重積累也要注重產品服務體系與配套設計。企業可以在結構重組、產品升級、可持續發展、產品服務等問題中找到企業發展的平衡點。
總之,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做到理性消費,只有我們理性了,設計者們才會按照我們的消費理念設計出更加切合商品實際的設計來,這樣才能達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時,作為新形勢下的設計師來說,更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設計實踐的重要標準,樹立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從而設計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陶德麟,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677.
[2] 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史[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 李玥.論“適度設計”[J].文藝生活,2009(2):5051.
[4] 彭澎.設計藝術文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出版第4版:1509.
[6] 周升.基于生態理念下的簡約化包裝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5.
[7] 曹孟勤.人性與自然——生態倫理哲學基礎反思[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930.
作者簡介:謝娟娟(1983—),女,湖南洪江人,碩士,懷化學院教育科學系助教,從事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