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所設想的精神的原始動力自愛心與憐憫心應當補充以能動性的“能”,三者將為原始精神刻畫出簡潔有效的樣貌,其中憐憫心的可能的幾種的保存意義對社會化的起源有解釋的意義。
關鍵詞:盧梭;自愛心;憐憫心;“能”;種
盧梭激進的哲學思想與其悲慘的流浪生活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自幼的悲慘流浪經歷使得他比其同時代的人更加能夠理解下層平民的苦難,上流社會的虛偽奢靡與其所經歷的悲慘的底層生活相比顯得分外刺眼。因此,他倡導“回歸自然”,在《論科學與藝術》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號,為遠古的“自然狀態”振臂吶喊。并在《論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為他“回歸自然”的觀點進一步充分展開,開創性的提出人類社會不平等的三個階段私有財產、國家機器以及專制暴君的出現。得以補充發展的“自然觀”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他所倡導的“回歸”并非社會的倒退,而是呼吁用自然狀態的美好事物喚醒被現實所蒙蔽的人們,從而建立自由平等的文明。在他的以《論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為中心的一系列自然主義論調為其自然主義美學思想提供了思考原點,致使自然主義美學思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1 “能”:理性的漫長開辟
本能推動的原動力自愛心是有力的,其對個體生命幸福的關懷是如射線般單向持續的,因此而缺乏變化甚至固執。精神在如此絕對而單一的力量推動下將永遠無法繁榮?!澳堋睘榫竦臄U張及衍生注入最活躍的因子。
“能”使精神在沿著個體生命保存的單行線上乏味地延續過程中,不斷地有將這條單行線拓寬的可能性。在精神的語境下,“能”在前理性狀態下只是一股盲目的力量,“能”的存在最終導致理性啟蒙精神,導致精神向意識僭越,而后在理性返回下,“能”自身僭越為自由,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前理性的精神狀態下,精神的內容物是“沒有意義”的感覺表象,絕對存在的“能”的一切魔力在于它發生的偶然性以及反饋至自愛心的偶然性。隕石墜落引起的“天火”將動物燒死,燒熟的動物尸體與其生存時的樣貌已毫無對照,第一個走近它并嘗試將它這種既不同于樹上有鮮艷顏色的果實也不同于可以奔跑移動的動物的存在放入嘴中的原始人,是偶然地被“能”擊中了。這樣一次概率極其微小的偶然事件會以更好的口感感知強烈地反饋至自愛心而以感覺記憶被個體保存。很不幸地,如此重要的體驗可能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但漫長的時間將帶來一次又一次上述體驗發生的可能性,最終使得另外一位幸運的原始人“能”將其體驗交流于同類。同樣過程隨著獲得模糊體驗的個體不斷死亡可能再次消失。但事實是人們最終在漫長的時間流淌中,流傳了熟食的體驗并最終學會了駕馭火種。從偶然模糊地感覺到簡單的理性知識的掌握,“能”的偶然作用是一個又一個關鍵的節點。“能”的擊中與本能的反饋緩慢而隨機地積累了最原始的理性知識,簡單的理性知識再在最初依靠基于反饋的反射機制中被固化而緩慢地將盲目的“能”歸置于自身的控制下。
理性之于“能”的控制,是“不能”的肯定。“能”與自由均是可能性的定義?!澳堋迸c“能不能”是盲目的;而自由的可能性獲得了理性意義的合法性。參照幼兒的道德生活,由于道德理性的尚未確立,幼兒在具體的道德情景下的行為反應是盲目偶然的,是“能”與“能不能”隨機。成人在道德理性的判斷中,獲得了與道德理性相悖的“不能”及“能”的肯定,而反應與道德理性相應的“不能”與“能”?!澳堋迸c“能不能”不再隨機盲目,選擇的理性參與使自由最終確立其合法的地位。
前文所述,“能”的存在與理性發生有歷史范疇的區別,因此較之自由,更為古老原始的“能”,始終可以擺脫理性的駕馭從自由中退行而出,即絕對自由。
2 憐憫心:種的自愛
這種被盧梭本人描述為我們在看見有知覺的生物尤其是我們的同類死亡或遭受痛苦時產生的一種天然的厭惡之心會被方便直覺地認為是利他動機的原動力。因為這珍貴憐憫心的存在,盧梭得以反駁霍布斯認為人性邪惡、我們無休止地處于同其他同類斗爭的“戰爭狀態”的判斷。應得到注意的是,在與盧梭假說的另一原始動力——自愛心的對比下,憐憫心所呈現的明顯的強度變化。應當注意二者在并存之余強度差異的維度,自愛的欲望與愛他的傾向之間的強度差異程度是有可能大到將盧梭從與霍布斯的想法立場策反的。至少,憐憫心從來不曾表現出同自愛心同樣強烈的精神能量級別可能蘊含著超越個體間意義的更多內容。
看看盧梭自己的描述,憐憫心發生于感知到同類的死亡或遭受痛苦之時,而將其升華至普遍地對他者生命或幸福的持續關懷必定是貿然的。面對他者的死亡與痛苦預設了一種我與他或她之間力量懸殊的境遇,那么,是否這種憐憫心產生于首先我對自身的生命狀態持肯定判斷進而同時因他或她境況的糟糕而產生的自信當中?既然我不曾在他或她的境況變得更糟之前生發任何與憐憫心相類似的原動力,那么憐憫心將必然與始終處于道德范疇的利他主義絕緣。
考慮盧梭所為憐憫心發生所界定的苛刻條件,我只是在其他個體生命面臨消失的危險時表現為可能做出保存他者生命的違背自愛心的努力傾向。為什么要在原始的精神中植入如此有背自保與規避競爭的原動力?類似“一報還一報”的合作策略,可以設想他或她在相同的境況之下也會相同地發生憐憫心而保存我的生命,最終獲得繁榮的是“種的生命”。因此,憐憫心的存在可能是超越個體間層面而自然法于物種的保存,即每一個個體精神當中存在兩種不同層面的自愛心:對己的自愛心以及對種的自愛心。
至此,盧梭意義上的自愛心與自憐心補充以“能”的精神樣態,為原始的個體精神刻畫了三條可能存在的原則:(1)保存個體生命,維系個體精神的運行;(2)為精神運行的理性變化積累提供可能;(3)在“一報還一報”的原始合作策略下保證自身在弱勢境遇下生命的保存并同時延續保證種的延續。
這三條原則可以簡潔有效地保證人類共同體抑或精神——意識的持續生長與豐富。第3原則的可能存在尤為精彩且令人激動,它類似于高度發達組織共同體所具有的類似危機處理的自救程式,而在原始如盧梭所設想的精神當中便已然存在,可能為人類的社會化提供另外的解釋。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羅素.西方哲學史[M].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1972.
[3] 盧梭HYPERLINK\"http:∥searchb.dangdang.com/?key=key2=???medium=01category_path=01.00.00.00.00.00\".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高煜HYPERLINK\"http:∥searchb.dangdang.com/?key=key2=????medium=01category_path=01.00.00.00.00.00\",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盧梭,陳偉功HYPERLINK\"http:∥search.dangdang.com/book/search_pub.php?category=01key2=?????order=sort_xtime_desc\".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 吳金牛HYPERLINK\"http:∥search.dangdang.com/book/search_pub.php?category=01key2=????order=sort_xtime_desc\",譯.北京出版社HYPERLINK\"http:∥search.dangdang.com/book/search_pub.php?category=01key3=??????????order=sort_xtime_des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