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第22屆搞笑諾貝爾獎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院揭曉。和往年一樣,它向人們展示了一批“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后發人深省”的科學研究成果。
心理學獎:由荷蘭的阿尼塔·艾爾蘭德等獲得。他們發現,向左傾斜身體,會讓埃菲爾鐵塔看上去更小一些。
聲學獎:由日本的栗原一貴和冢田浩二獲得。他們發明了“語音干擾機”。該裝置通過讓說話者聽到自己稍有延遲的說話聲音,從而難以持續說話。
神經學獎:由美國的克萊格·本內特、邁克爾·米勒、阿比蓋爾·巴爾德和喬治·沃爾夫獲得。他們的研究顯示,使用復雜的設備和簡單的統計學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探測到有意義的腦活動。
化學獎:由瑞典的約翰·彼得森獲得。他找到了瑞典小鎮安德什勒夫一些居民的頭發變綠的原因。
物理學獎:由英國的羅賓·博爾等獲得。他們研究的課題是人類馬尾辮中頭發的運動和受力平衡。
流體力學獎:由美國的漢斯·梅耶爾等獲得。他們研究的課題是,人們在端著咖啡杯走動時咖啡的濺出情況。
解剖學獎:由美國的詹尼佛·柏克尼等獲得。他們發現,黑猩猩可以通過觀看同類的屁股照片而辨認出不同的個體。
醫學獎:由法國的埃曼努爾·本·蘇山和米歇爾·安東尼提獲得。他們的研究課題是,怎樣在進行結腸鏡檢查時,最大限度地防止患者放屁。
一項研究顯示,健康中年人每天吃一個蘋果,堅持4星期,能夠降低血液中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達40%。口服多酚膠囊——多酚是一種發現存在于蘋果中的抗氧化劑,具有相似的功效,但是,效果沒有吃蘋果好。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蘋果的抗氧化作用感興趣,是源于土耳其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聲稱,每天吃蘋果可以增加體內一種抗氧化劑酶的含量。為了重復該實驗結果,研究人員招募了一批不吸煙的健康成年人,年齡在40~60歲之間。這些成年人很少吃蘋果,一個月吃的蘋果不超過兩個,而且沒有服用過多酚膠囊。在實驗中,16個人每天吃一個蘋果,堅持4星期;17個人每天服用194毫克多酚膠囊,該多酚劑量等同于每天吃一個蘋果中的多酚含量,堅持4星期;18個人每天服用安慰劑,堅持4星期。
結果出來了,研究人員未能重復土耳其研究的結果,卻驚奇地發現,蘋果能夠降低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效果勝于多酚膠囊。低密度脂蛋白屬于“不好”的膽固醇。當低密度脂蛋白被自由基氧化后,容易引發炎癥,并引起組織損傷。比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影響動脈,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天吃蘋果的抗氧化效果,比其他氧化劑的效果強,包括姜黃色素、綠茶和番茄汁。
至于為何蘋果的效果勝于多酚膠囊,研究人員推測,蘋果中還含有其他抗氧化的成分。或者,這些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只有存在于食物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吸收。
長期以來,很多專家認定:一個人在說話時抬頭往右側看,就說明他正在撒謊;要是說話時抬頭往左側看,那就意味著說的是真話。英國和加拿大的學者最近否定了這一假設。他們說,根據一個人說話時視線的方向來判斷他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并不靠譜。
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教授威斯曼領導的小組招聘了32名成年志愿者參與實驗。他們的共同特征是平時習慣使用右手。這是由于先前的研究曾強調,所謂的“視線方向理論”更適用于右撇子。
志愿者事先被告知,在回答問題時既可說謊話也可說實話。實驗進行時攝像機把每個志愿者回答問題的場面記錄下來。之后研究人員反復多次重看了錄像,并仔細地分析了所有細節,還跟志愿者進行交流或核對。頗富戲劇性的是,利用以往的視線方向與撒謊息息相關的理論作出的判斷,錯誤率竟高達7成。
為了更貼近現實生活,研究人員還收集了50多部不同職業和性別人士說話的錄像,按照“視線方向理論”去判斷誰在撒謊誰在說真話,錯誤率也超過了6成。
他們據此得出結論:視線方向與說話的真實性之間沒有任何有機聯系。他們提醒說,那些試圖靠視線方向來判斷對方是否說謊的“想當然”者,不要再人云亦云了。
喝完奶茶,把杯子吃了當甜點吧。這不是開玩笑,科學家們正在逐步將它變為現實。
人們每天都丟棄大量包裝材料,僅在美國每年就要產生近7000萬噸此類垃圾。為了減少資源浪費,不少研究人員試圖開發可以食用的包裝材料。當然,首先要讓消費者接受包裝材料可食用的理念。為此,他們所使用的原料都是人類有食用習慣的物質。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發明了一種新型材料。它以水果干顆粒、巧克力碎屑等可食用物為原料,通過靜電力聚合在一起,質地柔韌。用這種材料包裝的冰淇淋有望很快上市。一家美國公司利用包裹藥物的聚合體開發了新包裝材料,并對固體飲料、燕麥片等多種食品進行了測試,其產品預計于2013年上市。另一家公司以甘蔗汁、天然食用膠為原料并加以調味,制成了可食用、可降解的杯子。
當然,出于食品安全考慮,目前大多數可食用包裝材料在運輸、儲存過程中還必須以傳統材料進行包裝。研究人員希望繼續鉆研,使將來所有包裝材料都可食用。這對于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摘自《科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