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馮振東,葉樹新,李思江
糖尿病是一種復雜的代謝紊亂性疾病,長期高血糖將引起多種器官損害、功能紊亂和衰竭,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糖化血紅蛋白 (HbA1c)是血糖控制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它的高低直接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近年來,血液流變學在臨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中已廣泛應用[2]。因此,探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與空腹血糖(FPG)及HbA1c的相關性,以研究定期嚴密監測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是否對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微血管病變的病情預測、早期診治和療效觀察有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T2DM患者116例(T2DM組),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齡24~78歲,平均51.2歲;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關于T2DM的診斷標準[3]。另選取本院同期體檢健康者60例為對照組,男女各半;年齡24~60歲,平均45.4歲;排除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T2DM組與對照組的性別構成、年齡間有均衡性。
1.2 方法 兩組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采血,血黏度檢測用肝素抗凝的靜脈血,每毫升血液中含肝素31.25 U。按規范要求處理標本后,采用賽科希德ZL9100C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及配套試劑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指數等血液黏度參數。試驗前進行室內質控,按規程操作,檢測完畢后,錄入血細胞比容,獲得紅細胞各項指數。采用ADAMSTMA1c HA-8160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HbA1c,試驗前進行定標和室內質控,按規程操作。采用Hitachi 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FPG,試驗前進行定標和室內質控,按規程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5軟件進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以 (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血糖監測指標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照組和T2DM組血糖監測指標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兩組受檢者FPG、HbA1c、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T2DM組受檢者血糖監測指標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x±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ndicators and blood rheology between control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group
2.2 T2DM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血糖監測指標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T2DM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中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均與FPG、HbA1c呈正相關 (P<0.05,見表2)。

表2 T2DM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血糖監測指標的相關性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lood rheology and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ndicators
糖尿病是一組以血糖水平長期持續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目前在我國發病率呈增長趨勢,并趨向年輕化。而糖尿病后期常并發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監測非常重要。目前,HbA1c作為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和療效監控的有效檢測指標,在臨床中已得到廣泛使用,它可以反映患者檢查前4~12周的血糖總水平。本組T2DM患者FPG和HbA1c的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者。Symeonidis等[4]報道,T2DM 患者 HbA1c水平的增高影響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從而影響患者的全血黏度,可能是引起高黏血癥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改變主要與糖代謝紊亂有關,長期高血糖狀態可造成紅細胞膜穩定性和流動性下降,使得血液在流動時阻力增加[5];在高血糖狀態下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發生非酶糖基化,過多的糖基化終末產物不僅改變紅細胞內的液態流動性,導致紅細胞內黏度增大和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而且能與血管壁上或血管內蛋白質 (如膠原蛋白、脂蛋白)靶點結合,進一步加重血管壁損傷和促進血液的高凝狀態[6]。本組T2DM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中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紅細胞變形性參數均顯著高于健康者,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異常主要表現為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及紅細胞變形性下降。
近年來,血液流變學異常對糖尿病性微小血管病變的影響引起臨床工作者的廣泛重視。血液流變學異常在糖尿病性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和血液呈高黏狀態,血液流動性減弱,造成組織或器官缺血、缺氧、組織中酸性代謝產物增加,引起酸中毒,使紅細胞聚集進一步增強,導致局部微循環灌注障礙,誘導微血栓形成,從而加速糖尿病患者病情惡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全血黏度均與FPG、HbA1c呈正相關,即隨著血糖的增高,全血黏度也有明顯增高,進一步支持高血糖會引起血液黏度增高的結論。有研究報道,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下HbA1c的升高程度與微血管淤血及血管病變相平行[7]。Xu等[8]報道北京城鎮人口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達25%,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與高濃度的HbA1c密切相關,提示血液流變學改變也能反映糖尿病的發展狀況。但Le Dévéhat等[9]報道T2DM患者血液流變學異常可能依賴于其他代謝異常相關的胰島素抵抗,而不是血糖的控制,因此,T2DM患者血液流變學與血糖的相關性仍需要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在T2DM患者治療和血糖監測過程中,定期檢查血液流變學有助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病情預測、早期診治和療效觀察。
1 馬廣蕊,金秀平.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494.
2 邱曉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測定分析 [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1):1919.
3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4 Symeonidis A,Athanassiou G,Psiroyannis A,et al.Impairment of erythrocyte viscoelasticity is correlated with levels of 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in diabetic patients[J].Clin Lab Haematol,2001,23(2):103-109.
5 于建敏,荊仕娟,武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改變及前列地爾對其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1,10(10):747.
6 Diamantopoulos EJ,Kittas C,Charitos D,et al.Impaired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precedes vascular changes in experimental diabetes mellitus[J].Horm Meta Res,2004,36(3):142-147.
7 杜立紅.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脂指標變化的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5,7(9):935.
8 Xu J,Wei WB,Yuan MX,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the Beijing Communities Diabetes Study 6[J].Retina,2012,32(2):322-329.
9 Le Dévéhat C,Vimeux M,Khodabandehlou T.Blood 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J].ClinHemorheolMicrocirc,2004,30(3/4):29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