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各類消費品逐年增加,隨之產生的廢舊品也日益增多,雖然各種產品的性能不斷改善,使用期也在延長。然而,不論何種產品,最終都將被廢棄而面臨如何處理問題。由此形成回收物流,也使回收物流的合理化成為急待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物流產業;資源配置;回收;
廢棄物物流是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等,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所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
一、廢棄物流的產生
廢棄物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價值,無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在實際生產活動中,人們關注的是使用價值依然存在的這部分商品,即回收物流。然而,在許多的排放物中,一部分可以回收被循環使用稱為再生性資源;一部分是已喪失再利用價值的排放物,只能進行焚燒和掩埋被稱為廢棄物。再生性資源由于社會進步及其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已逐漸的被回收,通過分揀、加工、分解,重新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而對于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目前國內的處理手段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其使用價值的喪失使現代物流企業很少問津,當然,也與我國目前的環保體制不無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資的消費要求越來越高:既要質量好又要款式新。于是被人們淘汰、丟棄的物資日益增多。這些產生于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的物質,由于變質、損壞,或使用壽命終結而失去了使用價值。它們有生產過程的邊角余料、廢渣廢水以及未能形成合格產品而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質;有流通過程產生的廢棄包裝材料;也有在消費后產生的排泄物:如家庭垃圾、辦公室垃圾等。
二、我國廢棄物物流的現狀分析
我國加入WTO以后,一些限制措施的逐漸取消,國外物流服務企業已經進入國內市場,并不斷的提高其市場占有率。中國已被公認為21世紀世界的“加工工廠”。許多國外生產企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駐中國市場,開辟了自己的生產領地。物流產業已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興的產業部門,成為我國本世紀重要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對于廢棄物物流的研究卻很少,這使人很容易聯想到中國早期的工業發展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面對日益增多的廢棄物,我們可否使其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使廢棄物物流走產業化的路子?這是我國應該研究和面對的一個課題。
有關資料表明,我國600多個城市有三分之二被垃圾所包圍,盡管我國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人們的觀念,垃圾制造者的責任感及目前國內落后的廢棄物處理設施和尚不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了層層障礙,由于長期的分散治理,各自為政,部門和地區分割,導致了目前的許多廢棄物無人管、無人治理的尷尬局面。
我國對廢棄物的處理水平相對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當落后,如對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源頭上的分類,可回收再利用的廢棄物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的分類處理都沒有深入的宣傳和嚴格的標準。就現狀而言,城市里許多可回收利用的物資主要通過城市里廢品收購站回收及小商販從市內垃圾箱揀選和從住戶處回收。回收部門多為私人經營,規模小且設施簡陋,對回收物資主要是露天堆放,通過人工揀選再向上一級的物資回收部門出售。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環衛機構,對城市里各種無使用價值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收集,主要運往垃圾傾倒場地,絕大多數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處理,致使城市周圍的垃圾處理場面積擴大。而把廢棄物物流作為盈利性服務的物流公司幾乎沒有。廢棄物不僅威脅著城市,也在向農村蔓延。
三、提高認識,改變觀念,推動廢棄物物流的發展
首先,從社會資源有限性分析:因人類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物資均來自于自然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多樣性,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采掘量增大,一些自然界不可再生的資源在逐漸的減少,因此就資源稀缺性的角度考慮,人類必須考慮資源保護和對再生性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由此而形成的廢棄物物流的研究與實踐,對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因廢棄物中除了一部分可回收利用外,其余部分已喪失了使用價值,而且很多生產垃圾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果不及時有效的處理,必將影響人們的整個生活環境。尤其是在365JT城市這種人口密度大、企業數量多、廢棄物排放量高的地方。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廢棄物,會嚴重的影響到農業土壤,植被和飲用水源。所以必須對其處理,使廢棄物資源化,成為有利可圖的產業,并逐漸的市場化;不但實現廢物再生產,同時增加就業人口,這些已經在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實施,因此很有研究價值。
再次,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從宏觀層次上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實質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給出的定義是:可持續發展就是在滿足當代人的各種需要的同時,不會使后代人滿足他們自身需要的能力受到損害。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的共識。正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所以也就有了“循環經濟”的提法,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
四、實現廢棄物物流的產業化運作
廢棄物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已經開始了產業化運營。廢棄物是一種資源,但它又不同于其他類的資源:一方面它的量在不斷的增長,其次管理方式也不同。我國對廢棄物的處理及利用程度還相當落后,高科技真正的進入廢棄物處理還有一段歷程。如何使我國的廢棄物物流逐漸的進行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筆者認為除了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是否可以做一些嘗試,例如對一些小的城市做試點運營,政府進行適當的投資以及政策性支持,讓我國的物流企業涉足這一產業。作為環衛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以及更為嚴厲的懲罰措施,北京大學葉文虎教授提到了“三生共贏”,即生產增長,生活提高,生態改善。同時在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上達到共贏。對于廢棄物的收集首先是一個點到面的匯集過程,成本的負擔問題,由誰消化?廢棄物制造方和廢棄物處理方怎樣調整他們的利益格局,使各方積極參與,這些僅靠強制性的政策是不能解決的,需要軟科學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為了從源頭上減少我國的廢棄物排放量,應逐漸對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實行計量收費制度,另一方面也讓國內的物流企業看到這一產業的有利可圖。我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在處理廢棄物方面的一些經驗,因為廢棄物的處理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從面到點的收集、儲存、運輸以及最終的焚燒、掩埋作業環節,需要專用設備,初期投資大,回收期長,所以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當我們今天熱衷于商品物流運作的時候,是否也要面對人類自己制造的廢棄物物流,使那些物流企業介入這個產業,讓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置,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盡早結束我國依然持續著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真正的做到廢棄物物流的產業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