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范圍包括河流本身、從河流處能看到的地帶、從河流外能與河流一起看到的地帶及能看到河流地帶。好的城市濱河景觀空間規劃設計的實施,對于居民的生活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一個濱水城市的風貌也有較高的意義。
【關鍵詞】濱河景觀;駁岸;規劃設計
城市濱河景觀空間規劃設計指河流占地及上部空間的設計。其近水面空間是河道水面以上領空和兩岸之間的空間。城市用地日趨緊張,河流上部內空間環境利用值得景觀設計師注意。在自然河流中,存在沙洲和孤島,都是很好的景觀要素。可以適當開通水上航道,人可以親近于河流。滿足城市河流近水面空間開發。這可以通過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融入設計。其中人工景觀包括:駁岸設計,濱河建筑,河邊植物配置,沿河游園公園,小品,水工構造物等。濱河人工景觀,不光滿足觀賞要求,還應當具備符合大眾心理愛好的親水功能。
城市河流空間是公共空間,它也應該是開敞性的空間。保持空間開敝性,對濱河區域建筑物圍合度控制要把握好。加里.羅比內特認為:周圍建筑物距離與高度構成1:1比例時,空間呈全封閉狀態;當比例為4:1時,封閉感消失,人們處于城市河濱環境與周圍建筑理想距離應與其高度比為2:1。要求建筑物高度與離河岸距離必須控制在1:1范圍。這樣是對城市濱河空間圍合度的控制
同時城市濱河區景觀視覺保護區也需要建立。濱河邊標志性景觀自身高度(H)在30米以上(高層建筑)根據開放空間尺度標準把握它與周圍高層建筑間距離(D)應D—H。另外,在濱河邊標志性景觀自身高度(H)在30米以下時,它保護半徑(R)應在R≈6H左右,不然空間封閉感將破壞景觀應有的視覺效果。
城市濱河區需要創建景觀序列。城市河濱景觀,河流為線索,沿岸設計的景點,互相有機聯系,形成序列。例如,匈牙利布拉格城查爾斯橋,橫跨美麗伏爾塔瓦河。橋端是風格獨特的歌特式塔樓,另一端是老市政廳為主體的騎士廣場,橋上一座座巴洛克式雕像,整個風景以橋為主軸,向兩端延伸,美不勝收。
一、城市濱河空間觀景類型
1、縱觀景
沿河流方向縱向眺望所觀察的景象,縱觀景使人感到河面縱深度,有無限延續發展的幻想。河道駁岸、橋及河邊樹木都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縱觀景最佳觀賞宜位于橋上,橋自身同時也是縱觀方向的節點,收縮視線劃分景域。橋應該形體和諧,結構精練,色彩鮮明,質感明快、自然。橋劃分了河流軸向空間,那么它必須是河流縱觀景的結點。那么橋的造型、與兩岸環境呼應就十分重要。景觀價值高的橋之間彼此呼應,形成橋的景觀序列。對于跨度小的橋,特別注意橋身細部與周圍建筑形式協調;跨度大的橋,應保持較少遮攔,使視覺高度通敞。橋的類型豐富,梁架式、拱橋式、斜拉式等等,變化多端。濱河橋梁建造工藝反映地區獨特人文景觀。河邊高大建筑往往十分醒目,成為突出的主景,縱向上應該有意識的使高大建筑之間,彼此錯開,進退井然有序。合理依附水域空間地形布局,力求提供適宜觀水條件。
2、對岸景
從堤岸與河流流向垂直方向眺望所見景觀。其特點明顯易見,兩岸彼此呼應。河道兩側駁岸造型,樹木整齊排列,扶手欄桿設計,臨近河水兩岸建筑,都是隔河彼此呼應景觀要素。臨近水面建筑應該低矮,保持從遠處觀看河流景觀通暢感,從河對岸觀望,近低遠高建筑規劃體現出有節制的層次感。沿河以大量中低層建筑為背景,點綴塔式高樓,立面上產生高低變化節奏感。沿河建筑離河岸距離應有進退變化,在縱觀景上有伸縮感。臨水建筑應當正面朝水面,建筑內人可以觀水,河邊人亦可欣賞建筑景觀。
3、鳥瞰景
把河流廣闊范圍盡收眼底,視點須在流域空間外空曠處。注意居住建筑圍合方式,解決建筑背面向水對策,盡力面水設計。中小城市建筑形式豐富多變,可應用吊腳、懸挑、架空、附坎等多種手法。同時濱河建筑的色澤要注意和水體的協調,整體氣氛應該融洽。
二、駁岸設計類型
1、自然原型駁岸:主要采用植被保護河堤,以保持自然堤岸特性,如種植柳樹、水楊、白楊以及蘆葦、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達根系來固穩堤岸,加之柳枝柔韌,順應水流,增加其抗洪、保護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駁岸: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這種駁岸類型在我國傳統園林理水中有著許多優秀范例。
3、多種人工自然型駁岸: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圓木制成梯形箱狀橫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塊,或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側種植蘆葦、菖蒲等水楊枝等;鄰水側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提出了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護岸,主要從生態和大眾行為心理角度出發設計,方法為:在最高與最低水位之間修梯田式種植臺,植混生、水生植物;種植臺上,空挑臨水步棧橋,接近水面和植物,棧橋采用鋼筋混凝結構。
此外,在大規模的城市濱水區更新改造和在開發過程中,還應充分尊重地域性特點,與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和傳統的濱水活動相結合,保護和突出歷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為本,讓全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濱水的樂趣和興趣。由于城市濱水區場所意義內容多樣,我們可以從生活的內容、社會背景、歷史變遷、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中發掘,形成獨具一格的濱水景觀特色。
參考文獻
[1]王向榮.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曲格平.中國的環境與發展[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張俊(1983-),男,湖北武漢人,任職于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