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杰 胡琳娜 孫明燕 胡燕敏


【摘要】近年來隨著失獨問題的日益凸顯,失獨老人群體的養老問題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關注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包括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其他主體所共同面臨的考驗,也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社會課題。為深入了解失獨老人群體的生活狀況和養老困境,我們對河北省保定市的失獨老人進行了實地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分析總結了失獨老人群體面臨的養老困境,并從社會支持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構建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的對策建議,以期為解決失獨老人養老難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失獨老人;養老;社會支持
一、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的研究背景
(一)我國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的日益凸顯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老齡化日益擴大的趨勢將導致無子女老年人和失獨老人數量的增多,由于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一代陸續開始進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風險事件的發生等因素,無子女老年人越來越多。2012年,中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且每年以約7.6萬個的數量持續增加。從老齡化趨勢的分析來看,失獨老人群體的日益擴大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失獨老人數量的增加最明顯的結果之一就是對公共養老體系的巨大挑戰,進而將給國家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帶來空前壓力。解決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既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關系到計劃生育政策貫徹執行和國家宏觀目標的實現。
(二)失獨老人群體對社會養老支持的迫切需求
社會支持主要是伴隨弱勢群體出現的社會行為,是在特殊的關系中支持主體向受體提供相應的資源以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支持具有唯一性,對失獨家庭來說,子女的意外離世使父母喪失了基本的養老支柱,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失獨老人,其自身缺乏養老的必要資源,必然需要社會其他主體為其提供養老資源的支持。隨著身體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他們面臨著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匱乏、勞動負擔沉重等困難,他們對社會支持系統的依賴程度、對他人支持的需求程度也會不斷增加。
二、失獨老人群體面臨的養老困境分析
(一)經濟供養困境
我國具有濃厚的“孝”文化,“養兒防老”在傳統意義上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對于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講,老年人要想吃飽穿暖保障其基本生存狀態,相當程度要依賴子女的贍養支持。失獨老人沒有子女的經濟供養,只能依靠其他來源。以城鎮失獨老人為例,依靠退休金養老的占60.61%,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由于退休金很少,缺乏子女的供養,而對養老問題表示很擔憂。對于那些長期病休以及無業人員,他們的養老金則主要來源于個人儲蓄和低保。
失獨老人諸多的生存開支,也是使老人們陷入生存困境的最為直接的原因。
(二)精神贍養困境
精神贍養話題的提出和討論是對老齡問題的一種深層關注。相對于物質上的供養,“精神贍養”問題不僅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更關乎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現實指標。相關專家認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恒久性和統一性,在老年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老年群體,精神贍養需求都是客觀存在的。對于失獨老人來講,自然也存在對精神贍養的需求。而且由于該群體的特殊性,他們的這種需求比一般老年人更為強烈。對于處在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孩子是他們最大的期盼,子女的關心和一句輕輕的問候,就是他們開心和幸福的源泉。對于失獨老人來說,家庭的精神贍養功能已經逐漸弱化甚至完全喪失,由此帶來的精神贍養困境尤為突出。
(三)生活照料困境
失獨老人面臨和空巢老人類似的生活照料困境,所不同的是失獨老人的生活照料困難比空巢老人更為突出。子女的日常照料對失獨老人來說,幾乎是不可再生的,這使得失獨老人的家庭照料面臨不可回避的難題。失獨老人由于精神上遭遇了不同常人的打擊,身體上也比普通老年人更脆弱,許多失獨老人就面臨生活無法自理的困難。沒有子女在身邊照料,失獨老人只能選擇住進養老機構或者請保姆照看。而對于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失獨老人來說,那樣的養老方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對失獨群體的晚年生活構成巨大挑戰。
三、構建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的思路
養兒防老是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失獨家庭由于失去獨生子女而喪失了唯一的養老依靠,因而家庭養老的功能受到極大的削弱,從而導致其陷入極大的養老困境。解決家庭養老功能缺失所造成的養老困境,需要社會多方面力量的介入和支持,構建專門針對失獨家庭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如圖1)。這有助于解決失獨老人養老的經濟供養、精神贍養和生活照料的困難,從而緩解他們的養老壓力,提高他們的老年生活質量。
(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養老保障支持體系
建立以政府支持為主導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構建失獨老人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的核心內容。國家民政部明確表態,對于失獨老人參照三無老人的政策由政府供養,這不僅是現實的迫切需要,解決失獨老人的生活困境和養老難題,更是對計劃生育政策產生的負效應的政策補償。在整個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社會支持體系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責任主體,它的養老支持在社會支持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的制度保障
首先,完善對失獨者扶助的法律制度。將對失獨家庭進行養老保障的具體措施、方式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立。政府要設立專門的部門為失獨群體服務,負責他們的養老、治病以及身后財產處理等事項。其次,建立良好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對于條件允許的地區,設立失獨者養老院,實行失獨者集中養老,提供失獨家庭間的交流和互幫互扶的平臺。這樣既能解決進養老院的監護人缺位問題,又免于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時的失落。在醫療制度方面,建立醫療救助保障體系。將符合大病救助條件的失獨家庭優先納入救助范圍,優先享受減免醫療保險個人出資和提高報銷比例優惠政策。再次,對失獨家庭可探索建立特殊保險制度,為其增加新的養老支撐點。從制度層面獲得特殊關愛,是他們理應享受的權利,也是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的有益補充機制。
2.制定合理的經濟補助標準
經濟扶持對于那些沒有收入來源的失獨老人來說,是幫助其應對養老風險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應提高物質扶助標準,同時建立失獨家庭養老扶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隨著城鄉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的增長,逐步提高失獨家庭的扶助標準,并確保及時、足額發放到位。
3.建立對失獨老人的精神撫慰機制
針對失獨群體的特殊性,建議將心理撫慰納入社會保障。由政府組織成立“失獨家庭”的心理咨詢機構,組織心理專家對失獨老人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逐漸走出失獨陰影。此外,政府有關的宣傳部門要營造全社會關愛、關懷、關心失獨家庭的輿論氛圍。要鼓勵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幫助他們,例如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計劃生育協會等群眾團體開展日常照顧、上門義診、助老陪聊、臨終關懷等多元服務,給失獨老人更多的精神撫慰。
(二)構建以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
社區作為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基層組織,是居家養老、日間托老機構建設的有力支撐,是失獨老人養老社會支持的基石。社區是提供養老服務的重要依托,周到的社區養老服務可以化解失獨家庭的養老風險,提高其老年生活質量。社區對于政府職能的發揮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實現政府和社區兩大主體的有機配合,對于解決失獨老人養老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完善社區養老服務是構建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的關鍵環節。
考慮到失獨老人群體的特殊性,針對他們的養老需求,可以在社區實行以“三個老有”為基礎的多元化養老服務(如圖2):一是“老有所養”,即建立社區養老服務站,定期為失獨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行”、“助醫”為主要內容的“六助”服務。為失獨家庭安裝呼叫服務系統,以便應對突發狀況,及時提供救助與服務。二是“老有所醫”,設立老年醫療服務站,為失獨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健康體檢。設立家庭病床,提供康復護理、健康保健咨詢等服務。此外針對失獨老人的問題,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三是“老有所為”為失獨老人提供就業機會,積極促進失獨老人融入社會,在身體等各方面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發揮余熱,改善精神狀態。通過實現以“三個老有”為基礎的多元化社區養老服務,為失獨老人提供來自社區養老服務的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失獨老人的養老困境。
(三)完善以養老機構為主力的專業化養老服務支持體系
目前的養老機構主要有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護理院、敬老院等,這些養老機構都具有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特征。因此相比社區養老服務來說,養老機構可以提供更為及時、全面和專業的養老服務。完善以養老機構為主力的專業化、社會化養老服務是構建失獨老人群體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構養老的發展和完善也是對政府、社區養老支持的重要補充,對于全面系統解決失獨老人養老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失獨老人對機構養老抱有一定的期望和需求,養老機構在化解他們面臨的養老風險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入住養老機構需要監護人簽字以及經濟壓力等,很多失獨老人難以跨越養老機構門檻。針對上述問題,養老機構應對失獨老人降低門檻,實行失獨老人優先入住,并對其費用進行減免。而入住手續問題,則建議由計生委相關部門幫助辦理。基于失獨者集中養老的訴求,可以由政府主導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失獨者專門養老院,使失獨群體實現互助養老。同時在養老院中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對失獨者進行心理疏導。對于高齡失獨者或失能失獨者,進入養老機構進行養老是化解養老風險、走出養老困境的合理選擇。
(四)建立以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為紐帶的長效幫扶機制
從社會角度來說,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NGO和NPO等力量可以發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擔其遇到的養老困難。在失獨老人養老社會支持體系中,發揮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作用,建立社會力量與失獨老人的溝通和交流網絡,成為其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的重要補充部分。建立一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會長效幫扶機制,也是社會支持體系長久運行的重要支撐。
社會力量的救助在部分地區已經進行了實踐,如北京瑞普華老年救助基金會設立專項資金對失獨老人進行救助,專項基金計劃實施三項救助內容:準備十張空床,救助老年病嚴重、生活特困的孤寡老人;為低保邊緣的多病老人提供一次性資金救助;同時基金會還成立螢火蟲公社,對有精神需求的失獨家庭搭建交流平臺。民革黨員王志勇建議,制定特殊的志愿者服務制度:志愿者除了為失獨者家庭做義工、獻愛心外,還應對失獨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盡可能幫其緩解精神抑郁、疏導心理障礙、解開自閉心結。社會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可以對失獨老人進行結對幫扶,為他們提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建立一個長效的幫扶機制,這對于幫助失獨老人解決養老困境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芹萼.空巢老人養老風險及社會支持體系研究[J].中國外資,2012(16).
[2]鄧俊等.構建我國城市空巢老人社會支持系統的設想[J].中華護理教育,2008(3).
[3]晏華.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探究-一項基于湖北省的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作者簡介:楊文杰,男,湖南湘鄉人,博士,副教授;胡琳娜,女,河北大學管理學院10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孫明燕,女,河北大學管理學院10級財政學專業;胡燕敏,女,河北大學管理學院10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