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張璐
“中國夢”的抓手是“生態文明”
◎張海林 張璐

生態文明既包含生態經濟、綠色循環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態福利等物質文明的內容,也包含生態公正、生態義務、生態意識、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內容,還包含生態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內容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理解生態文明概念?
潘家華:從廣義來看,生態文明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文明形態,其中必然包含與之相適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既包含生態經濟、綠色循環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態福利等物質文明的內容,也包含生態公正、生態義務、生態意識、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內容,還包含生態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內容。
《瞭望東方周刊》:生態福利和生態義務是指什么?
潘家華:生態福利就是一種收益,生態義務就是一種責任。
比如說現在生態環境好了,鳥語花香,這就是一種福利和收益,而這不一定是免費的,是有成本的。同時,青山綠草、鳥語花香,如果不去開發利用,就是放棄這部分的機會成本。生態維護、生態重建和生態恢復,這也需要投入,對享受生態福利的人來講,就是一種生態義務和生態責任。生態福利和生態義務是對等的,所以講到這部分責任的時候,應該有這方面的福利改進。
《瞭望東方周刊》:生態公正的內涵是什么?
潘家華:生態公正的核心要素有三點。
一是尊重自然。人必須要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二是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不是主次和壟斷的關系,需要與自然界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三是人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有主動行為能力,智慧比較高的,為此要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生態不公正就體現在人對自然進行所謂征服,而每一次征服的結果其實也會受到自然的報復。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實現生態公正?
潘家華: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保護自然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態補償,因為人在自然中生活,肯定要利用一部分自然,那么就會對自然形成一定的破壞,所以就要加以修護和補償。
生態補償有幾種方式和形式,比方說生態修復工程,在煤礦開采以后,對礦區的復墾,這就是人對自然的一種補償。
另外還有人對人的補償,因為有一部人為了保護自然,犧牲掉一部分利益,那么就要對他們進行補償。比方水源保護區的人,要么把他們遷出來,要么給他們合理的生活安置補償,使他們不會為了自身的需要建設造成污染的工廠。
《瞭望東方周刊》:怎么理解生態文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位置?
潘家華:原始文明生產力極度低下,人們對自然環境十分敬畏;農業文明時期,雖然養殖和種植的能力提高,但人們還是很依賴自然;工業文明由于技術的進步,化石能源的開采和消費,使得人們開始征服自然。但這一征服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工業文明不可能無限地維持,這種情況之下就必須要一種新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就是這樣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是對工業文明的改造和提升,使得人類能夠實現生態公正和社會公正,能夠實現經濟效率、生態效率、社會效率,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瞭望東方周刊》: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社會的和諧有怎樣的意義?
潘家華:工業文明那種利潤最大化、財富線性積累的價值觀必然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的不和諧,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所尋求的是一種生態公正和社會公正。在生態公正前提下的社會公正,就是財富不能為少數人積累和占有,不能光考慮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考慮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
生態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尋求和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工業文明社會中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生產企業,實際上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否定和破壞,繼而也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為一部分人得到好處,另一部分人受到損失,一部分群體和社會間形成矛盾,整個社會就得承受因此帶來的后果。
如果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對企業進行選擇的話,一定會選擇那些能夠促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投資或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態文明建設將會逐漸促進社會的和諧。
《瞭望東方周刊》:怎么看待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潘家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中國在環境和資源上遇到的瓶頸之所以無法得到化解,原因在于以往的生產方式效率低下,在消費模式的選擇上,人們傾向于發達國家那種高消費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然采取征服、破壞、改造的態度,致使人與自然的和諧被打破,人與人的和諧也難以形成。這種情況下,提升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非常重大,這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中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瞭望東方周刊》:生產方式的改變主要包括哪些?
潘家華:生產方式的一個改變是從原來的線性(原材料、生產過程、產品、肥料)的生產方式轉變成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循環利用即從原材料到生產再到產品,中間沒有廢料產出,原料又可以進入到新的生產過程。
第二是將之前粗放的生產方式變成高效、低污染、低排放的精細生產方式。
再一個變化是將尋求產品的質量和永久利用。工業文明不斷地更新技術創新,很多產品定期被淘汰,而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注重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利用,都有很高的質量保證,可以使產品有較高的生命周期,使用周期長了,對產品的消耗自然就少了,污染和排放也就少了。
《瞭望東方周刊》: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活方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潘家華:農業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靠天吃飯,物資匱乏;工業文明時,通過技術創新,物質財富不斷積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這種線性的推動,使得人們往往追求“房子大、車豪華、財富多”的生活方式,人們更多的是注重數量,似乎數量越多代表生活品質越高。正是因為這種消費欲望,才會導致生產方式不斷地有壓力。
生態文明建設將會帶來生活方式最根本性的變化。首先要倡導從量到質的改變。工業文明時代人們追求的是量,不管質量,吃飯、穿衣、住房都追求數量。而實際上,一個人有30套住房,每天也只需一張床睡覺。生態文明是提倡人們放棄對數量的追捧,可能只有一張床,但可以把它設計得足夠舒服。如此,對環境的壓力就變小了,資源的浪費也少了。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潘家華:最初對于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主要是從技術層面進行認識,認為應該通過技術手段,比如污染控制、排放標準、環境立法等來解決。之后發現技術層面解決不了問題,即使短暫解決之后又會出現新問題,根源沒有解決。然后就發現是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問題,就開始提倡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但還是發現這樣還是不夠,應該要從價值觀念上修正,就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一種價值理念的高度,改變人們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將會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這是社會發展階段、社會進步的實踐和將來發展方向的一致要求。
《瞭望東方周刊》:十年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潘家華:十年前我們生產一度電大概需要380克標煤,現在需要320克標煤,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從單純的追求GDP到注重環境保護,從追求金山銀山到追求青山綠水,現在也一直在提倡少開一天車,多乘坐公共交通,步行,騎自行車。
從對工業文明的追求到被迫接受再到現在主動實踐生態文明,經過了短短十年的時間,應該是有一種實質性的飛躍。這個過程里,我們有嘗試的技術性的選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逐步有了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阻礙來自哪里?
潘家華:中國目前還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階段,過去10年里面,大概有1.5億人口進入城市,這個數字仍在飆升。城市需要更多的住房和資源,更多的就業崗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中國當前的物質財富積累相對還不夠,人民的生活品質還不屬于很高,技術水平也有待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難度是比較大的。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應該如何推進?
潘家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要徹底地拋棄和否定工業文明,我們現在也做不到徹底否定工業文明,那樣的話全社會的物質財富也沒有辦法繼續積累。所以當下要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價值和方式來對工業文明加以改造和提升。
具體來看,對工業文明中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加以改造,使其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其次,對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加以提升,以往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是線性的,就按照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將其變成循環的。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