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梅
從哪個角度切入才更有殺傷力
◎宋玉梅

我們都聽說過“四兩撥千斤”,其實這里“撥動”千斤的不在于“力道”,而在于施力的角度。如果不計角度而正面沖突,四兩就未必能夠撥動千斤了。論辯賽場上也是如此,面對對手看似厚重的進攻,想要一擊即中地推翻對手,也要在反擊角度上做文章,那么從哪個角度切入才更有殺傷力呢?
一場“公眾對于行政監督結果的質疑是否過于苛刻”的辯論賽中,正方堅持認為公眾對行政監督的結果質疑要求過于苛刻;而反方則認為公眾的要求并不過分。
正方說:“人們往往有不切合實際的愿景,其實我們的行政監督完全可以做到及時有效,但如果想通過監督手段達到消除一切腐敗行為,以此來要求就過于苛刻了。”
反方:“正方辯友不要主觀臆斷公眾質疑行政監督的目的,他們并不是要求立刻消除一切腐敗,只是想要一個政府敢于正視問題的勇氣。日前河南南陽市內鄉縣市政局副局長符明杰‘酒駕’,撞死人后逃逸。監督機關把他的問題鎖定在‘酒駕’的時候,其實還有幾個疑問需要厘清。符明杰肇事所駕駛車輛是現代途勝越野轎車,售價20多萬元,以其收入能否承擔得起?早在2009年,南陽就面向公務員出臺禁酒令,而事發時是周二,屬于正常的工作時間,符明杰為何敢于違背禁酒令?最令人玩味的是,警方已經證實,符明杰的車上載有妙齡的歌廳女,一個喝過酒的官員要將歌廳女帶到哪里,這是要做什么?對這些公眾關心的疑問視而不見,而是集中于‘酒駕’是非上,這樣的監督公眾不該質疑嗎?在對方看來,這些質疑苛刻了嗎?”
正方的進攻是給公眾質疑扣了個帽子,被反方直接點明。而反方的應對角度卻不是直接對正方的所謂“消除一切腐敗”說法進行攻擊,而是通過現實案例,說明政府監督機關所關注的問題之外,“周邊”仍有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需要去質疑。從而證明行政監督中存在“避重就輕”的自保現象,這樣的反擊以縝密的思維見長,直令對手落敗。
“善意需要(不需要)用產生的價值來衡量”的辯論賽在某高校舉行,正方覺得善意也需要用價值標準來衡量值不值得;反方則覺得善意無所謂值得與否。
正方:“近來有一件事,某大學在校自考生易亮,徒手去接從7樓跳下的同學,人沒救成,自己被砸成重傷,致七級傷殘。那人體重若為60公斤,其墜地時的重力達上千公斤,不可能憑空去接,這樣的善意不但沒有價值反而有害。所以,借助價值結果來衡量,更能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
反方反擊:“對方真是理性得有些冷血。依照對方邏輯,看來要在事故發生時易亮應該精密算一下采取什么手段,但這不可能;另一種做法就是眼睜睜看著對方摔下,也就不會如對方所說的付出不必要的犧牲。可是善意真的能用成敗論英雄嗎?‘賠本’的善就不值得宣傳了嗎?媒體為了捍衛社會良知而不惜譴責部分官員腐敗行為也許會‘得罪人’,這在對方看來也不值得吧?身為醫生如果不計較醫藥費而首先考慮救死扶傷是不是也是不‘理性’?對方的聰明無非是施與善意后如果收不到理想價值就會變得無意義,可想沒想過,這樣做的影響,人們失去的會不會更多?”
反方的反擊角度就是先分析對手的邏輯,并依照這個邏輯類比推演出不可接受的結果。在反方種種“賠本”“不理性”“得罪人”的反問之下,已經證明對手的邏輯是錯誤的。這樣沒有去直接和對手邏輯一爭長短,而是用結果來反面證明其缺失所在,整體的反擊效果比直接去揭露對手觀點弊端來得犀利得多,實踐中有很好的現場效果。
一場“政府事故調查中細致和真誠哪個重要”的辯論賽中,正方所持觀點是政府事故調查細致更為重要,而反方則認為只有有了真誠的態度調查才有意義。
正方:“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可以讓人更好地認識事故本身,也容易分析責任歸屬,對處理事故后期事件非常重要。而‘真誠’難以量化,也對事件處理沒有直接的價值。”
反方:“對方辯友可能是誤會了我方意思,我們并不是輕視細致的價值,只是我方認為真誠的態度對于當下事故調查‘更’有意義。近日有兩起事故讓人關注:武漢升降機高墜事件,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引橋發生斷裂事件。而在調查結果中,前者責任單位是一色的企業,沒有一家政府的監督檢查部門,很是讓人納悶;后者更甚,還沒有正式出示調查報告,即把工程質量問題排除在外,而在外在車超重等因素上做文章。而二者問題都是不難發現的,如果監管部門盡職盡責,怎會產生惡果?而出事后卻絲毫不見政府部門責任,他們的調查報告一定不會欠缺細致,但如果沒有了真誠負責的態度,怎么樣的調查都會緣木求魚而會令真正隱藏的問題得以僥幸。所以我方堅持認為目前真誠對于調查結果的意義更加重大!”
正方用意是將反方引入到“真誠是否可以量化”“細致是否具有作用”的無休爭論中,反方沒有順其道而行,而是用了現實中的由政府給出的調查報告先給自己進行“免責”的做法欠缺必要的真誠,而這種調查結果做得再細致也沒有實際意義,這從側面就證明了正方觀點站不住腳。
在辯論賽場上,角度的選擇不但是智慧的較量,而且直接影響進攻的力度和深度。喜愛辯論的讀者需要熟練掌握以上所推薦的方法,使之能在賽場上快速即興使用,用進攻角度之利,起到“以巧制勝”的論辯效果。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