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榮
[摘要]隨著當今高科技手段在博物館陳列中的廣泛運用,觀眾對講解員的要求也更高了。本文從三個方面對講解員如何運用講解藝術進行講解談一些粗淺的看法,目的是使講解員能明確講解過程中需掌握的一些技巧,以便在日常實踐中有意識儲備,以提高講解服務水平,樹立博物館良好形象。
[關鍵詞]博物館講解員講解藝術淺見
一、講解員講解藝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能根據觀眾的職業、年齡、文化程度、需求和時間等的不同采取靈活的講解方式
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參觀目的、參觀重點等各不相同的觀眾往往是一走進博物館后就四面散開,各自參觀去了,只有一部分人跟著講解員。針對這種情況,講解員應采取集中講解的方式,即在參觀前,先把觀眾集中在前廳,概括地講解陳列的主題和內涵,介紹有特色的陳列內容,盡可能給觀眾傳達一些重要信息,激發觀眾前往參觀的興趣。在引導觀眾參觀的過程中可視觀眾的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如接待零散的觀眾,可采用陳述式,即按陳列順序進行講解,既可以從前至后講完整個陳列內容,也可以根據觀眾的要求,講解觀眾感興趣的陳列的某一部分。這種方法的講解氣氛較為寬松,是目前各博物館普遍采用的講解方法。接待那些有時間限制的觀眾,可采用重點式,即在講解過程中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里,給觀眾最深的感受和印象。接待有研究目的的少數專業工作者,可采用討論式,即講解員與觀眾邊看邊講,不時進行交談,氣氛活躍。通過交流,講解員或多或少可從觀眾中獲取一些意見和建議,成為自身提高或者博物館改進工作的參考。接待把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的有組織、有計劃參觀的學生團體,可采用問答式,講解員有意識穿插必要的提問,目的是為了活躍參觀氣氛,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繼續參觀的興趣,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獲取更多相關的課外知識,幫助其較好理解所學的內容,掌握所學的知識。總之,學會“因人而異”選擇適當的講解方式,并靈活運用,就能最大限度使觀眾獲取更多的知識。
(二)有意識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背景、典型的故事、可靠的數據,這是精彩講解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1、穿插鮮為人知的背景。隨著展示傳播手段的日益現代化,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不斷擴展,公眾文化素養、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日趨提高,一般化的簡單講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因此,講解員只有充分挖掘陳列的背景材料,把陳列對象的前因后果緊密聯系起來,在施講時準確地揭示其深刻內涵和本質特征,并拓展相關信息,才能滿足廣大觀眾的參觀需求。如湖南省寧鄉縣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花明樓”的講解員在講解“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門聯時,就穿插了“花明樓”的命名及“花明樓”匾額的有趣由來,讓觀眾了解“花明樓”原本沒有樓,只因“樓上書聲瑯瑯,樓下柳暗花明”的原因而得名,明確其中蘊含著唐代王維、李商隱的靈思,寄托宋代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遐想,為劉少奇故里增添幾分獨特神韻。
2、穿插生動典型的故事。一些陳列對象蘊含著生動典型的故事,這些故事能使觀眾在感嘆高科技魅力的同時,深刻領悟到陳列的主題和意義,思想上受到很好的教育,講解員可視情況穿插。如井岡山毛澤東紀念館講解員在講解將毛澤東塑像運回井岡山這一情景時,就穿插了“日月同輝”的故事,給觀眾描繪了“日月同輝”的奇麗場景,加深了觀眾對領袖的敬仰之情,給觀眾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3、穿插真實可靠的數據。很多陳列的內容少不了用數據說明問題,施講中穿插真實可靠的數據,能令觀眾確信無疑。一些紀念類博物館講解員在講解時就很注意數據的引用,在施講時摒棄“大概…‘大約…‘差不多…‘基本上”等不確定的數據,如井崗山革命軍事博物館;一些歷史類博物館講解員在引用數據時也很注意引用有來源和出處的數據,如陜西歷史博物館;但也有一些博物館講解員在引用數據時不注意上述問題,給觀眾以道聽途說之嫌。不過有些真實可靠的準確數據是相對而言的,是以當今的科學研究水平和認識能力為基礎的。比如,對自然類博物館展示的化石形成時間的確定,盡管很難精確到年月日,但也要引用權威資料和前沿理論公認的數據。這一點,南通博物苑“騰飛之龍一恐龍化石”陳列和柳州博物館“古生物化石”陳列的講解員在講解時就很注意上述數據的引用。另外,即使是相對準確的數據,講解員施講時也不要穿插得太多太濫,令人“耳不暇接”給觀眾以聽數字課的感覺,會大大降低施講的效果。
(三)注重提升文字與實物組合能力,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運用能力和掌控全局的應變能力
1、提升文字與實物的組合能力。講解詞必定注重文字與實物的組合,并達到“因人而異”。好的講解必定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白,迅速抓住觀眾,打開局面;必能恰當運用鋪墊蓄勢、襯托對比、強調突出、設網解扣等技巧營造施講中的高潮,升華講解員與觀眾的感情;能不拘一格設計一個精妙的結尾,以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給觀眾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因此,建議講解員結合實物和參觀人員的知識層次、參觀意圖、參觀時間等等去編寫講解詞,并將講解詞通俗口語化。這樣,講解詞不僅能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通俗性五者統一,還能體現講解員觀眾至上的服務理念,突顯講解效果。
2、提升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運用能力。講解員在講解時,首先要掌握好語調,不要從頭到尾都用一個語調進行機械地復制,要注意根據內容做到抑揚頓挫。其次要調節好音量。在講解過程中要根據觀眾多少及參觀地點、場合來調節音量。觀眾多時,音量要以離講解員最遠的觀眾聽清為度。否則,音量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增加觀眾的不耐煩情緒,影響講解效果。再次,要控制好語速。講解員講解時應善于根據講解的內容、觀眾的理解能力及反應等來控制講解語速。太快了,像連珠炮似的,觀眾豎起耳朵,精神過于緊張,時間一長,特別容易疲勞,注意力自然就會分散。相反,太慢了,不能給觀眾以流利舒暢的美感,同樣影響講解的效果。講解員除了注意好有聲語言的運用外,還必須借助站姿、眼神、手勢、表情等無聲語言來輔助講解,以達到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作用,增強講解的效果和感染力。一般說來,講解員講解時要挺胸收腹,給觀眾精神飽滿,端莊穩重、自然得體的感覺,切不可把手插在褲兜里,更不要有怪異的動作,如舔嘴唇、打哈欠、抓耳撓腮等,顯得庸散、無精神。目光要注意不時統攝全部聽講解的觀眾,切忌只用目光注視面前的一些觀眾,這樣會冷落后邊的觀眾,使他們產生被遺棄感,就會無心聽講解或自行離開。那種眼球滴溜溜轉動,而頭卻不隨著眼球轉動的講解員是令觀眾生厭的。面部表情要準確適度,與所表達的情感在時間上保持同步。這不僅能給觀眾以美感,還能提高施講效果。恰當的手勢,不僅能指示具體對象、模擬狀物、指引參觀方向,還能表達情感。但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手勢,應視講解的內容而定。因此,建議講解員平時注重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提高相應水平。
3、提升掌控全局的應變能力。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來自觀眾或自身的干擾,要視情況應對。如來自觀眾的干擾:每個觀眾的學識、志趣、品行千差萬別,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時常會有觀眾發出各種干擾信息。如插話,私下講話,故意刁難講解員,表現出各種不和諧、不禮貌的言行,這就需要講解員給予恰當的回復。對于那些不夠友善的干擾,要么循循善誘,要么不予理會,一般不應批評和訓斥,以免觀眾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導致講解工作難以正常進行。來自本身的口誤,可按正確的講法重復一遍,勿使謬誤流傳,以確保講解內容的可信度。中途忘詞可以省略不講,或者干脆設置某個問答,請觀眾為代言人,幫助自己擺脫困境,避免中途忘詞的尷尬場面出現。除此之外,講解員還要熟悉突發疾病和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的處理流程,并作出處理或協調處理。為此,建議講解員平時要注意積累應對的方法,提高應對能力。
二、結語
博物館一向被視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成人的終生學校、文化的窗口,是人們擴大知識領域、滿足審美享受、培養生活情趣、陶冶身心的重要場所。而講解員就是這所“學校”的教師,是博物館與外界連接的橋梁,是反映博物館整體素質的代表,是人們了解博物館的窗口。因此,講解員的任務就是要利用固有的文物、資料、圖片,運用盡可能完美的語言藝術、講解技巧和服務意識去滿足不同觀眾的不同要求,使每一位觀眾在短時間內通過講解獲取知識、享受服務、受到啟迪、接受教育。從這個角度說,講解是一門藝術,不是誰都能做好的,尤其是做一名令觀眾滿意的優秀講解員,更要重視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目前,不少博物館講解員隊伍中仍然存在工作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應付了事等現象,這不僅影響了博物館宣傳教育作用的發揮,嚴重的還影響了博物館的對外形象。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博物館講解員隊伍應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吳玲:博物館講解員講解藝術初探[J]博物館研究2007(4)
[2]王慧茁;關于新視野下博物館講解員講解藝術初探[J]華章,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