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森 王瑞甫 胡興堯 劉 品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 550001)
我國西南地區公路建設過程中,在軟質巖地層的溝谷斜坡上,常常遇到斜坡軟土。斜坡軟土為一種地區性巖土,是在特定地質、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土體,除了具有常規軟土天然含水率高、孔隙比大、高壓縮性、低強度性等特點外,還具有成因復雜性、順坡性、隱伏性、不均勻性和不連續性等特點。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如果認識和重視不夠,處理措施不當,極易造成填方路堤基底滑移、路堤沉陷、路塹邊坡滑坡、垮塌等危害[1]。斜坡軟土路基處治是西南地區公路建設的難題之一。本文以駕歐至荔波高速公路(簡稱駕荔高速)斜坡軟土路段為研究背景,借助現場勘察和理論分析等手段,對斜坡軟土路基處治方案開展系統的研究,提出C20 素混凝土聯合碎石樁(簡稱CM 樁)處治斜坡軟土的設計方案,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典型的工程案例和借鑒資料。
駕荔高速斜坡軟土路基主要位于K8+000~K9+100段,路線沿一單向斜坡中下部布線,斜坡坡率一般為1∶10~1∶2.5之間,斜坡上主要為梯田,軟土分布在溝谷地勢低洼處和緩斜坡上,軟土段落不連續。斜坡上軟土表面存在1~3m 可塑狀粉質粘土(硬殼層),硬殼層至基巖面之間為軟塑狀淤泥質粉質粘土;溝谷內地下水發育,軟土為軟塑狀淤泥質粉質粘土。軟土路段巖土體自上而下分成耕植土、粉質粘土(溝谷內缺失)、淤泥質粉質粘土,下伏三疊系下統羅樓組-紫云組(T1l-z)泥質灰巖、泥巖。
駕荔高速設置雙向4車道,路基寬度為21.5 m,軟土路段以填方路基通過,軸線最大填高13.7 m。為評價天然條件下填方路堤穩定性,筆者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2]第3.6.7,3.6.8條對軟土路段型斷面的路堤自身穩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體穩定性、路堤沿斜坡軟弱層滑動的穩定性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見表1。本路段為填石路堤,路堤填料的參數采用以往工程經驗值:γ=23.0 kN/m3,c=0kPa,φ=35°。

表1 天然地基路堤穩定性安全系數計算表
由表1可知,FS1≥1.35,路堤堤身穩定性能滿足規范要求;部分斷面FS2<1.20,其路堤和地基的整體穩定性較差,不能滿足規范要求;FS3最大值為0.83,遠小于規范規定的1.30,路堤沿斜坡軟弱層滑動的穩定性不足,難以滿足規范要求,路堤填筑后會導致填方邊坡沿軟弱層滑動,須進行治理。
受路線總體方案控制,該路段已無平面線位調整的可能,須治理。根據該路段現場調繪及地勘資料,結合各軟土段落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橋梁、換填、樁板墻、復合地基的4個處治方案。
(1)橋梁方案。受路線平、縱、橫指標限制,5段軟土中僅K8+530~K8+760段適合設橋,其余4段軟土采用橋梁方案不合理,須用其他處治方案,未能體現其安全、環保、占地少的優勢。
(2)裝板式擋土墻方案。該方案是在右側路肩位置或路堤填方邊坡上設抗滑樁支擋,樁間采用擋土板擋土,抗滑樁按懸臂8 m 控制,并設置排水盲溝排出露頭的地下水,但樁板墻方案未對軟土進行處治,存在路基沉降及路堤由樁頂滑移的隱患。
(3)換土填石。該方案可除盡軟土,且路基排水性好、路堤穩定性高,但換填方案存在以下方面問題。首先,換填石料須遠運。路段3km 范圍內巖性以軟質巖為主,遇水易軟化,不能用于換填,換填石料需要從3km 外進行調運;其次,挖出的軟土須遠棄。本段為一單向坡,無棄土之地,須運至3km 外丟棄;再次,采用換填環保效應差。路段所在地聯山灣風景秀美,屬荔波大七孔三級景區邊緣,換填大挖大填對環境影響大;最后,由于部分軟土為隱伏型,換填需挖開1~3 m的硬殼層,浪費硬殼層的既有強度,且換填深度達7m,施工難度大及危險性大。
(4)復合地基方案。該方案為CM 樁處治,碎石樁置換、擠密、排水固結加固土體,C20素混凝土樁增強復合地基抗剪強度,確保斜坡路堤的穩定性。從CM 樁在玉三、三凱、貴新等高速公路處治斜坡軟土的成功經驗來看,具有較好的技術可行性。
為直觀比較4種處治方案所需費用,對各軟土路段概況及其處治方案的費用進行統計,見表2。

表2 軟土路段概況及處治費用比較表
綜上所述,CM 樁處治斜坡軟土路基具有良好的經濟性,技術可行,環保效應好,為優選方案。
CM 樁呈正方形交叉布置,樁體直徑d=0.45m,樁間距s=2.4m,采用振動沉管樁機,樁端應置于基巖上,樁頂鋪0.5 m 的碎石墊層,有地下水露頭位置增設橫向排水盲溝,墊層頂部鋪設土工格柵,見圖1、圖2。

圖1 CM 樁平面布置大樣圖

圖2 CM 樁處理典型橫斷面圖
根據CM 樁的工作機理和受力特點,參考相關資料[3],其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采用下式進行估算。

式中:Ra1,Ra2為C樁、M 樁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fsk為樁間土承載力標準值;m1為C20素混凝土樁面積置換率;m2為碎石樁面積置換率;η1 為C20素混凝土樁承載力發揮系數;η2 為碎石樁承載力發揮系數;η3 為樁間土承載力發揮系數;Ap1為C20素混凝土樁樁身橫截面面積;AP2為碎石樁樁身橫截面面積。
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計算參數及結果見表3。

表3 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計算參數及結果表
計算得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255kPa,設計值取250kPa,能滿足路堤填筑要求。施工時須進行荷載試驗復核,如何不滿足須進一步調整設計參數。
復合地基沉降一般分成兩部分,即復合地基加固區沉降量和下臥層沉降量。本文復合樁基置于基巖面上,所以復合地基沉降僅為加固區沉降量。沉降和穩定計算將CM 樁和樁間土視為復合土體。沉降分析采用復合壓縮模量來評價復合土體的壓縮性,再用分層總和法進行沉降計算[4-5];穩定分析采用復合土體綜合強度指標進行。


式中:s為復合地基加固區沉降量;Δpi為第i 層復合土層上附加應力增量;Hi為第i 層復合土層的厚度;Espi為第i 層復合土層壓縮模量;Ea1為C20素混凝土樁壓縮模量;Ea2為碎石樁壓縮模量;Esi為第i層樁間土壓縮模量;csp,φsp第i層復合土層粘聚力及內摩擦角;ca1,φa1為C20素混凝土樁粘聚力及內摩擦角;ca2,φa2為碎石樁粘聚力及內摩擦角;csi,φsi為第i層樁間土聚力及內摩擦角;m1,m2意義同式(1)。
根據式(2)~(5)計算結果,在路堤填筑完成的條件下進行穩定和沉降分析,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復合地基處理路堤穩定、沉降計算參數及結果表
由表4可見,經過CM 樁處理后,路堤穩定安全系數≥1.3,路堤穩定性滿足規范要求;復合樁基嵌于基巖面上,加固區沉降即為路基總沉降,最大值僅為0.219 m,且部分沉降將在施工過程中完成,工后沉降也滿足≤0.3m 的要求。
(1)斜坡軟土具有隱伏性,須加強地質調繪和勘察,確保設計時發現斜坡軟土并采取處治措施。
(2)CM 樁復合地基處理適用于軟土厚度>3 m 的斜坡軟土路段,較采用支擋結構、換土填石等處理方案具有施工速度快、費用省、環保等特點。
(3)復合地基設計應采用動態設計的方法,CM 樁設計計算中,部分參數為經驗值,施工前須進行現場測驗,驗證和調整設計參數。
(4)本文僅從勘察設計的角度進行分析,而復合地基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嚴格按照規范施工并做好相關記錄,施工完成后還須對復合地基效果進行檢測,有條件的可對復合地基進行工后沉降觀測和穩定性監測,為類似工程處治提供更詳細的資料。
[1]尤昌龍,趙成剛,張煥城等.高原斜坡軟土路基施工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2,24(4):503-508.
[2]JTG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龔曉南.地基處理手冊[M].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錢家歡,殷宗澤.土工原理與計算[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5]盧廷浩.土力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