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進 (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鎮文廣站 安徽桐城 231400)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村鄉鎮、城市社區千家萬戶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文化權益,是文化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項需要長期抓實抓好的基本任務。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聲有色、欣欣向榮,文化市場也不斷地豐富了起來。不僅有供人民群眾活動休閑的廣場文化活動,而且書店的不斷增加也為人民群眾增加了一個豐富知識的地方,充實了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但在文化活動日益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對群眾文化建設認識不夠、隊伍素質不高、活動單一等,為此,我們一定要著眼于實際,與時俱進,采取多種措施,扎扎實實地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各級領導要認真學習、認真研究加強文化建設、提升軟實力的有關政策文件,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以戰略的眼光、與時俱進的思維、開拓創新的舉措,充分認識到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切實加大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度,加強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基層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作用,把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并把各項任務納入任期目標,市、縣、鄉(鎮)財政應設立專項經費,確保文化站建設和開展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相關部門、鄉鎮要提高對文化站、場館建設的認識,提供必要的人、財、物支持,簡化辦事程序,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認識到文化設施建設的重要性,進而拓寬群眾文化空間,為人民群眾解渴、解惑、解壓、解難,滿足人民群眾求知、求富、求美、求樂的愿望,使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動力。
首先,對基層文化專干的聘用、考核等采用嚴格的制度,嚴把“入口”關,達到一定的素質、技術條件才能擔任文化館(站)的專業干部,做好工作;其次,制止文化專業干部身兼多職現象,使他們做回本職工作;再次,要有計劃地對文化工作者進行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改變目前文化藝術人才斷層的局面;最后,要加強后備人才的培養。各鎮主管部門可以和學校牽頭,把本地的一些民間特色、傳統文化等以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在鎮中小學校進行宣傳、輔導,激發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文化活動的熱情,同時,制定出臺一些激勵機制,通過文化專業干部培訓業余文化骨干,組建文娛活動隊伍,達到普及群眾文化活動的目的。
一是要根據基層實際,善于整合各種資源,努力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建設集文化、廣電、計生、科技、體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共享工程、黨員遠程教育等于一體的綜合文化站,做到“一站多用,共建共享”,克服點多面廣、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實現效用最大化;二是要借鑒學習外地文化發展經驗,倡導白天談經濟、晚上談文化,以文化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又以經濟的發展來促進文化的繁榮;三是培育文化品牌,實施文化產業“一區(縣)一品牌,一鄉(鎮)一特色,一村(社區)一團隊”戰略,把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四是引入競爭機制,有競爭才有發展,有發展才有生機和活力,文化市場是一個大市場,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種競爭機制,讓文化這個產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主體需求者,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觀,大力推進群眾性文化建設,必將在新的層次上實現整個社會文化與生活的一體化,創造出普通大眾新的審美生活和文化人生。
1.讓文化融入生活。文化建設的生活化取向更符合文化的本質。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以文化人,它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于人的日積月累的影響,讓人在平常生活中開悟見性,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確立指向百姓生活的文化建設理念,其目標就是讓群眾能夠經常和主動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在具體的文化建設中,我們要充分結合本地實際,盡可能多地創造出多種貼近當地居民的文化活動方式,做到體現時代性,傳承好習俗,引領新風尚。如,可以利用群眾傳統節日的集會,引導和發展廟會文化;可以在現有文化俱樂部創建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其功能,探索建立“百姓知情室”“讀書社”,以充分滿足群眾對現代科技知識、政策法規、時事信息、鄉村政務的知曉度,使群眾的文化活動真正由節慶化、儀式化向日常化、生活化轉變。
2.讓文化服務群眾。“切實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這是十七大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為此,我們要大力推進和實施文化惠民計劃,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建立鎮、村圖書流通服務點,加大組織公益性文化演出和文化下鄉活動,擴大文化下鄉的覆蓋面。要努力建好縣、鎮(鄉)、村三級文化共享技術服務平臺,依托數字電視、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農民信箱及中小學遠程教育等網絡,讓廣大基層群眾能夠就近、方便享用各類網上公共文化資源。要推動各地區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或優惠開放,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社會群體的需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流動文化服務,擴大文化惠民服務覆蓋范圍,滿足他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為了搞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必須把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開展起來。對此,筆者認為,文化活動的內容要多形式、多樣化。既要有民間民俗表演藝術活動,也要有讀書看報、文化輔導、實用技術培訓、法制講座、衛生保健常識競賽等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活動;既要有專業人員送戲、送電影、送衛生、送科技等輸入型活動,也要有農民業余文化團體、廣大群眾參與的自娛自樂型活動。總之只有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才能真正讓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在城鄉生根、開花、結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1]袁恒梅.淺談如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J].群文天地,2011(14).
[2]賈杰文.對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研究[J].辦公室業務,2013(01).
[3]林迪.鄉鎮群眾文化工作問題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 2011(11).
[4]龍先頤.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探討[J].時代教育,2012(24).
[5]程亞峰,楊文喜.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J].才智,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