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艷 (山東諸城市博物館 山東諸城 262200)
此前《光明日報》在1983年曾做了一次中秋詞大討論,專門研究了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學術界形成了八種不同的意見,此后學者又陸續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觀點,來繼續探討這一話題,之后關于這首詞的研究成果逐漸成為定論,研討中秋詞的觀點逐漸陷于沉寂,而談論蘇軾中秋詞對后世影響的文章更是鳳毛麟角。
著名文學家吳熊和曾言:“詞是在綜合復雜因素在內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文學、文化現象。”此番論斷極富啟發意義,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也不是狹隘地局限于單就文學談論文學的方式上,而是沿著“文本、文學、文化”的思路,通過對文本的類比、分析、解讀,展現中秋詞的多元文化,透過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把握其文化本質,這也是文章的創新所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作于熙寧九年(1076),是中秋詞中的代表之作。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蘇軾知密期間,駕馭詞作的技巧已經很高。王國維對此詞給予高度評價:“若屯田之《八聲甘州》,玉局(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后人又以‘玉局’稱蘇軾)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詞論也。”
北宋中后期黨爭不斷,蘇軾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到地方上做一些實事,而實際上蘇軾是被排擠出了京師。蘇軾作這首詞時,已經離開朝廷五年,和蘇轍也是七年沒有見面了。蘇軾這首中秋詞,格調極高。全詞借問天、問月的形式,以抒發兄弟之情,兼以寄寓個人情感,最后上升到了祝愿普天下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中秋詞已經達到了一種非常高的高度。
蘇軾的此中秋詞被后世文人推崇備至,但是部分人對這首詞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說它“格調顯得低沉,缺乏激動人心的力量”還有人評價這首詞或含有一種消極的意味。但是筆者認為我們不應因詞中出現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就斷定一首詞的格調低沉。筆者認為判斷一首詞的積極意義與否,應從整首詞所抒發的情感來看。例如夏承燾在《唐宋詞欣賞》中指出:“詞里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這種論調持續近千年,近乎口口相傳,但是我們僅僅從蘇軾詞作本身并不能很全面的了解這句話,非要是經過一系列的對比,才能得出結論。其實這句話大家都引用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對蘇詞的評價。以此來贊美蘇軾《水調歌頭》的精湛藝術。那么,蘇軾的《水調歌頭》與其它的中秋詞相比究竟高在何處,妙在何處?筆者認為有必要用一些中秋詞做一下類比,這樣大家才能更直觀的領悟這首詞。下面筆者以蘇轍、京鏜、劉褒三人中秋詞為例: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水調歌頭·中秋
京鏜
明月四時好,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等閑來,天一角,歲三周。東奔西走,在處依舊若從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鏡中華發,蟾兔漫悠悠。連璧有佳客,乘興且登樓。
水調歌頭·中秋
劉褒
天淡四垂幕,云細不成衣。西風掃盡纖翳,涼我鬢邊絲。破匣菱花飛動,跨海清光無際,草露滴明璣。杯到莫停手,何用問來期。
坐虛堂,揩病眼,訴流輝。云山應有幽恨,瑤瑟掩金徽。河漢無聲自轉,玉兔有情亦老,世事巧相違。一寫謫仙怨,雙淚滿君頤。
閱讀以上三首中秋詞,我們不難看出,蘇軾的《水調歌頭》高明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蘇詞全篇始終以月貫穿全詞,詞中將寫景、抒情、達理巧妙地融合為一體,從而使全詞在藝術表現上達到了前所未有之境界。蘇詞上闋,由月展開思索,通過“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等一系列連續發問,表現出對超脫世俗的向往。下闋亦由月生情,繼續以“何事長向別時圓”來發問,然后以月的陰晴圓缺,對應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寄寓了詞人豐富的內心情感,將景、情、理融為一體。使得這首詞顯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情味厚重。
(二)蘇詞的立意、構思奇逸高妙,彰顯了蘇詞的豪放詞風。全詞以超越現實的遙想,進入一種飄渺的虛幻世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無限遐想,在一種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展現了自己內心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不僅表現了詞人的超然豁達,也構成了這首詞的浪漫主義色彩和超凡飄逸豪放風格的基調。
(三)詞人豐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意象廣闊而深遠,超出一般中秋詞“對月懷人”的意境,詞中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的離愁別恨更是對世事人生哲理的深徹感悟,激起了各個時代、各個類型讀者內心的共鳴,詞的末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離別之人的美好祝愿,也超越了一般手足之情之界限,成為對普天之下一切熱愛幸福生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蘇軾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對后世同類題材的創作影響是巨大的。北宋以降,不少詞人在作中秋詞時,多有對這首中秋詞直接的借鑒或參照。而這些詞人當中最典型的當數黃庭堅、葉夢得、張孝祥等人。
念奴嬌·中秋
黃庭堅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建校以來,兩棟教學樓和一棟食宿樓的外墻保溫問題一直困擾著她。看到老師們在比較寒冷的教室里兢兢業業地授課,看到課堂上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笑臉,她既感動又心酸。2011年10月,通河縣政府召開全縣人大代表會議,她向領導提出了粘貼三棟樓保溫墻問題,在座的縣、鎮兩級領導聽取了她的建議后,覺得她是一個心系教育、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當時就決定把這項工程納入縣教育重點工程,立即著手辦理。
黃庭堅,蘇門四學士之一。這首中秋詞是作者被貶滴西南的戊州之時所作。作者身處一種逆境,但是依然寵辱不驚。這首詞的風格極為浪漫,頗有蘇軾中秋詞之神韻。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受蘇軾中秋詞之影響。
念奴嬌·中秋
葉夢得
洞庭波冷,望冰輪初轉,滄海沈沈。萬頃孤光云陣卷,長笛吹破層陰。洶涌三江,銀濤無際,遙帶五湖深。酒闌歌罷,至今鼉怒龍吟。
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期難尋。縹緲高城風露爽,獨倚危欄重臨。醉倒清尊,姮娥應笑,猶有向來心。廣寒宮殿,為予聊借瓊林。
葉夢得,是宋代的南渡詞人。葉的這首中秋詞也頗有蘇軾豪邁之風,深受蘇軾中秋詞之影響。他通過描寫洶涌澎湃的江水和高遠冰潔的明月,渲染出了一種意氣風發的豪邁。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沏。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抱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是南宋著名的書法家,詞人,他的性格坦蕩直爽,天分與胸懷與蘇軾相似,氣魄豪邁。這首詞雖無翻江倒海之氣勢,但是由于詞人的不羈性格,使這首略帶婉約美的詞作也上升到一種豪放美。在豪放美之中,也含有孤高出塵之思和飄逸灑脫之態,這非常類似于蘇軾的風格:用曠達來書豪放,豪放中復兼了一種高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詞無論是是從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受到蘇軾的影響。《張紫微雅詞序》中言:“自仇池仙去,能繼其軌者,非公其誰與哉”仔細品讀我們可以發現,張孝祥這首詞最出色地繼承了蘇軾雄放曠逸的詞風。
通過類比我們可以發現自蘇軾中秋詞問世以后,在主題內涵上,后世中秋詞乃至后世中秋文學以“團圓”主題日臻興起。中秋節的“家本位”思想在后代中秋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對后世中秋節日內涵的定型與豐富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人的競相仿效無意中定下了中秋詞主體創作模式:在詞牌上最常用的是《水調歌頭》;在主題上最常見的是望月懷人和人生如夢;風格上多是豪放不羈之詞風。而受蘇軾《水調歌頭》詞前有小序的影響,后代中秋詞中也大量出現了小序,成了又一個獨特的現象。
綜上所述,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問世后,成為中秋詞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首,在歷代中秋詞中具有無法撼動的重要地位。由于蘇軾灑脫的人格魅力,豪情奔放的詞風,使得《水調歌頭》一詞,對后世中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陳正寬等.東坡中秋詞小議[N].北京:光明日報.1983.
[2]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4] 王國維.人間詞話[M].濟南:齊魯書社.1981.
[5] 唐宋詞鑒賞辭典[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6] 鄭孟彤.唐宋詩詞賞析[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7]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8] 鄭德開.蘇軾中秋詞的審美意蘊和對后世詞人創作的影響[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