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儀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行公司業務部
一直以來,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都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的,即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性保險三部分組成。其中,企業年金作為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被稱為是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根據我國勞動保障部(現改名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20號令)規定,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1)自愿參與。與基本養老保險規定不一樣,我國企業年金的建立是由企業和職工共同協商決定,屬于企業自愿行為,非國家強制執行。
(2)市場化管理。在政府監管下,各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對企業年金基金進行市場化運作,而非企業內部自行運作,在一定程度確保了資金運作管理的透明度。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打破“大鍋飯”傳統,多勞多得,不同職工的企業年金待遇因勞動貢獻不同而有所區別。企業年金的繳費金額、繳費比例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個人勞動貢獻掛鉤。
(4)引入信托。根據《信托法》,受托管理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并由受托人組織賬戶管理人、托管人及投資管理人共同建立企業年金計劃,進行日常的運作管理。計劃運營期間,受托人統一集中其他管理人情況,定期向委托人溝通匯報。
(5)統一實行個人賬戶管理方式。我國企業年金為受益人(企業職工)建立個人賬戶,實施個人賬戶做實制度。企業繳費、員工繳費和投資運營收益三部分共同構成了賬戶資金。同時,個人賬戶的企業年金繳費積累具有私人產權性質和繼承性。
整體而言,我國企業年金發展速度緩慢,受眾面小,養老保障作用甚微。主要原因如下:
1.我國企業年金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年金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自2004年至2005年期間,勞動保障部先后發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企業年金管理運營機構資格認定暫行辦法》、《企業年金賬戶管理信息系統試行標準》等文件,初步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基本框架。我國企業年金才開始正式發展。
2.受限于我國政府養老保障制度的安排,企業年金的補充養老保障作用難以發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進行養老社會保障改革以來,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是基本養老保險,而其他第二、第三支柱的作用卻沒有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是由于政府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包得過多,提供的養老保障水平過高,不僅削弱了建立企業年金的必要性,而且由于企業對基本養老繳費較高,而尚無更多的能力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從而影響了企業年金的發展。
3.稅收問題成為制約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稅收優惠幅度不夠,企業繳費部分的5%可稅前列支,但相對企業8.33%繳費上限而言,遠不能調動其辦理年金積極性。二是個人繳費的稅收優惠問題不明確,個人繳費部分是在稅后工資由企業代扣的。對職工而言,企業年金與居民儲蓄相比,優勢不明顯,并且支取限制條件較多,未能吸引廣大人群辦理。三是對投資收益是否征稅尚不明確,而投資收益的稅收優惠對年金資產凈值增長率有很大影響。
4.企業單位對年金重視程度不夠。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和職工對企業年金認識存在偏差。一是企業沒有意識到企業年金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而是將其視為負擔。二是在職工方面,由于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比較低,與延期支付的企業年金相比,人們更加注重當前消費,甚至把企業年金誤解為企業想辦法扣錢的手段。
1.推行企業年金“稅優新政”。筆者認為,國家要從制度層面上撬動企業及員工辦理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我國企業年金可參考國外EET模式,加大企業繳費稅優幅度,對個人繳費實行稅項延付,對投資收益實行免征個人所得稅。這樣,不僅可逐步減少政府在基本養老保險的財政負擔,并又能協助企業解決員工補充養老問題,從而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推動企業的發展。
2.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我國目前養老金的工資替代率偏高,制度設計的目標替代率是60%,但在現實中幾乎都高達80%-90%,與國外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40%相差甚遠。替代率偏高必將導致企業年金需求不旺。為此,應盡快明確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年金的關系和發展定位,適當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將其讓位于企業年金。在不增加企業和職工的負擔,并確保職工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不僅降低了工資替代率,而且減輕了國家基本養老保障的潛在財政負擔,又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發展,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3.加強企業年金的社會推廣與宣傳教育。加快推進企業年金知識的普及,擴大宣傳覆蓋面,讓企業及其員工了解建立企業年金的好處。一方面加強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提高了員工的養老儲蓄和投資意識,逐步形成一種“企業年金文化”,為企業年金制度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1]楊長漢著.《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的主要問題》
[2]國家發改委網.《我國企業年金發展情況概述》.2006-10-25
[3]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現狀及分析.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