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東 麗水學院
1.通貨膨脹問題是宏觀政策分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術界關于通貨膨脹的探討與研究也從未間斷。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穩定,是大多數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通貨膨脹不僅會使物價變化較大,還會對儲蓄投資等方面產生影響,導致資本外逃,妨礙經濟的增長,甚至是政治不穩社會動蕩,世界各國都在尋找并采取各種穩健的并且可持續的財政及貨幣政策來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作為紙幣流通條件下所特有的經濟現象,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對于它的定義也存在多種解釋,現今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通貨膨脹定義是:一種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總體持續明顯上漲,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3.由于紙幣只是單純的貨幣符號,自身并沒有價值,用來代替金屬貨幣履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發行量應該把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作為限度,若紙幣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一定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會因發行過多而急劇貶值,物價就會隨之上漲。因此,紙幣發行量過多而引起貨幣貶值,從而導致物價上漲,是形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在市場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已經確定的情況下,發行紙幣數量越多,紙幣的貶值程度隨著單位紙幣所能夠代表的金屬貨幣量減少而隨之增大,物價上漲率也隨之紙幣貶值率的升高而升高。
通貨膨脹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及混合型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認為通貨膨脹完全是由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認為物價上漲是由市場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供給的結果;成本推進型認為通貨膨脹是因為成本上升而導致的物價普遍上漲。成本上升主要是因為生產物耗增多及工資的提高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結構性通貨膨脹認為通貨膨脹是由經濟體內部發展不平衡而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是高物價與高失業率并存的停滯膨脹現象。混合型認為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和成本推進兩者共同作用造成的,認為失業率、工資上漲及物價上漲這三者之間存在的是反比例關系。
貨幣政策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進一步完善,是國家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廣義的貨幣政策包括政府、銀行及其他有關部門所采取的與貨幣方面有關的規定和影響貨幣數量的所有措施。狹義的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了實現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來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貨幣政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政策目標、實現目標運用的工具和預期的政策效果。因為從確定目標到運用各種工具乃至預期的政策效果,這中間存在一些作用環節,所以,實際上貨幣政策也包含中介指標與政策傳導機制等內容。
1.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隨著貨幣化經濟的迅速發展,貨幣政策也起著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國轉軌經濟的環境特殊性和復雜性,又給貨幣政策實施和制度的完善帶來一定的度。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為了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貨幣政策的工具包括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向商業銀行發放短期的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的操作以及國務院批準其他貨幣政策的工具。
2.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四個:實現充分就業、穩定幣值、平衡國際收支和促進經濟增長,這四個目標也是宏觀經濟目標,是各國的政府和中央銀行力求實現的最理想的狀態。國內外經濟的發展歷史與經驗教訓都表明,幣值穩定,為國民經濟各個經濟主體都提供穩定的貨幣環境是央行貨幣政策的最理想的選擇。
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問題要一個需要長期經行研究與探討的課題,通貨膨脹的動態特征是一個與貨幣政策聯系緊密的話題。能否抑制通貨膨脹的關鍵在于是否正確實施了貨幣政策。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仍具有局限性,若要這種局限性得到改變,必須加強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制度。以每年的貨幣發行量作為固定指標,進行考核管理,以確保人民幣幣值穩定。改善貨幣供給方式,通過利率杠桿靈活的調控貨幣供應量。加快我國貨幣政策相關方面法律法規的出臺,關注經濟金融形勢,進行市場調查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網絡系統,加強貨幣政策預警,嚴格控制貨幣總量,注重資金投入后產出的效益。
[1]張成思.《通貨膨脹動態機制與貨幣政策現實選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范方志,趙明勛.《當代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M]].上海三聯書店,2005.
[3]肖曼君.《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出版社,長沙.2007.
[4]謝平,劉錫良.《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貨幣政策》[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