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金
摘 要:教師們大多喜歡用“一石激起千層浪”來形容課堂提問問得深刻,問得精彩。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一石”扔下去,課堂卻時常只起漣漪。
關鍵詞:有效追問;課堂導入;學生
《老王》一文以平淡似水的筆調,記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老王的艱辛生活瑣事、人生經歷,尤其是與作者一家的交往,熱情謳歌了老王不畏艱辛、任勞任怨、待人忠厚、舍己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熱愛之情。學習這篇散文,重在引導學生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質,把握老王的善與苦兩個方面,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也應像作者一樣對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
本課安排為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先安排學生:自主預習熟悉課文內容,概括或勾畫出文章中關于老王的具體事件并理清文章線索。
在課堂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后我則設計了一個主問題:找出本文的文眼(中心句),并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很快地找到: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
愧怍。
追問:怎樣理解這句話?
生答:抓三個詞:“幸運的人”“不幸者”“愧怍”。
追問:
(1)“不幸者”指誰?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不幸?(引導學生分析老王的“苦”。)
(2)這樣一個不幸的人為人如何?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分析老王的“善”。)
(3)“幸運的人”指誰?他真的幸運嗎?(引導學生了解文革背景,為后面分析作者的“善”做鋪墊。)
(4)“幸運的人”為什么會感到“愧怍”?(關愛不夠——關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善”。)
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展示討論結果(學生邊講邊板書)。
借此機會教師最后明確全文的主旨,拓展遷移教育學生在生活中也應像作者一樣對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由于追問的設置,既把瑣碎選材組成一個整體,提綱挈領地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讓學生體會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沒有了就題解題的沉悶,更鍛煉了學生篩選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一課時就順利地完成了學習目標,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感覺十分輕松愉快。
參考文獻:
程雪燕.《老王》教學案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2).
(作者單位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