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海軍
摘 要:教學情境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上創設的情感氛圍或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場景。創設情境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新穎、可行、開放的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合作、體驗,培養情感,實現道德品質內化,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素養,是實現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教學改革的必然追求。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教學情境
怎樣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情境的創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它貫穿課堂的始終,可在引入時,可在新授時,亦可在小結時。
一、創設情境,精彩引入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激發興趣和情感,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如在引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一課時,我先通過視頻請同學們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引起學生注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授知識創設了良好開端。
二、創設情境,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教學重點指的是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或發揮突出作用的部分。教學難點是指在知識的建構和遷移過程中,學生較難完成的部分。僅憑教材的文字表述,教師的口頭闡述,不能較好地突破重點和難點,無法有效實現教學任務。在講授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文明素養面面觀》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明無小事,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一個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突破這一重點、難點,我將課本上《天安門廣場的口香糖殘渣》這一材料生發的換位思考題,運用多媒體設計成四幅圖片:學生自己吃口香糖的圖片;環衛工人俯身除渣的圖片;外地游客在天安門廣場歡呼雀躍的圖片;外國人被中華民族的文明深深吸引,用相機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的圖片。輔以教材中的思考文字,化抽象為形象,易枯燥為生動,直觀的情境、豐富的信息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順利地突破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三、創設情境,完美小結
課后小結是回顧、總結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的重要一環,既可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讓學生牢記中華民族的屈辱,充分理解中華兒女奮起抗爭的民族精神,在課程結束時,我給學生播放歌曲——電視劇《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鏗鏘激昂的樂曲,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也為下節課做了良好的鋪墊。
創設情境應主要注意下面兩個問題:
1.情境的創設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創設教學情境,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
2.情境創設的應蘊涵有價值的問題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在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要充分依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不能盲目地創設,為情境而情境。課堂看上去很熱鬧,而實際上孩子沒有真正體驗,只是一笑而過。沒有真正升華學生的情感,沒有真正觸動他們的心靈。情境中內含的問題還要適合全體學生的實際水平,以保證使大多數學生的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狀態;還應新穎、生動,具備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問題非大即小,形式枯燥乏味,不如
無境。
參考文獻:
李貞.小學思想品德課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學
交流,2010(08).
(作者單位 河南省溫縣祥云鎮大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