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婭
幾何知識貫穿小學數學各個年級,它是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的有利素材,然而,傳統的幾何初步知識教學通常是“講授型”模式。它的特點是“教師講圖形,學生聽圖形”。傳統教學多借助實物、模型和投影片進行輔助教學,這種演示教學只能表現靜態或局部動態,整個演示變化過程都是由老師手工進行操作完成,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沒勁。很多幾何圖形的變換、變化過程不能有效地得以展示。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少有“主體產生問題”的過程,學生一般處于被動接受教師提供信息的狀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得到很好地發揮,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能力不能得到發展。
當前信息技術已在教育領域普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
觀、形象、生動地在學生面前展現幾何知識,及時有效地對幾何形
體的知識點進行分解、組合、分析,使學生從觀察到認識,從認識到理解,從理解到掌握,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同學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所以對于幾何知識的學習,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幾何知識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
數學思維本身是美麗的,只要數學情境能讓學生有親近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很樂意地去學。
二、利用信息技術引導自主探索,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逐步獲得探索與創造的感性經驗,從而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
如教學“圓的面積”,通過演示觀察得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寬是圓的半徑,由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得出圓周長的一半乘圓的半徑,就是圓的面積。即S=πr×r=πr2。如果沒有計算機的使用,公式的推導只能靠想象,死記硬背,學生根本不理解。
這樣學生參與了整個知識形成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所要解決問題的發展區。既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體會了學習的樂趣。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材重難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我們的幾何教學活動的原型大都來源于生活,一些抽象的幾何知識單純靠在黑板上講解,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而利用信息技術,會使靜止的圖形變得通俗易懂。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學習“體”部分知識的困難性,而采取常規教學手段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一情況,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三維動畫的功能。如運用三維動畫的變形功能,將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變為一個長方形,學生看了動畫后就很容易明白圓柱體的表面積是兩個圓形面積加上以圓的周長為長、圓柱體高度為寬的長方形面積之和。這里三維動畫軟件所制作的動畫,為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弄清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特點及其表面積公式的由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利用信息技術聯系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
如我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畫面給出一棵大樹,讓學生求樹橫截面的面積,這樣的實踐作業,既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的興趣與創造性,也能提高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欲望,同學們的應用意識、能力加強了,創新思維也最終得到發展,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讓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發揮到極致。
信息技術下的小學數學幾何形體教學,有助于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實施此教學,能發揮多媒體軟件聲、色、圖、文并茂的優勢,創設情境,以疑激趣、以趣促欲,變“靜”圖形為“動”圖形,調動全體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下主動地進行實踐、討論,探求新知,發展創新。
(作者單位 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