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棟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頒布促使中小學教學從關注“分數”、關注“升學率”,向關注“人的發展”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必然。但教學改革需要科學的指導,這就要求校長走在老師的前面,以良好的課程指導力來引領學校教學工作的全面改革。因此能否擁有良好的課程指導力,能否正確指導學校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就成為教育改革對新時期學校校長的重大考驗。
關鍵詞:課程指導力;校長;有效課堂
課程指導力是指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尤其是校長在課程實踐中吸引和影響教師改善學生學習品質、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提升學校課程質量的領導品質,體現了管理人員的領導素養和領導智慧。課程指導力的強弱在教改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要提高校長的課程指導力,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以“關注人的發展”為教育宗旨,以讓教師獲得成功的幸福,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為學校辦學理念,重新構建新的課程價值觀
原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明確指出,校長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認真真、安安靜靜、扎扎實實地辦好學,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至高無上的追求;著眼學校建設和發展,不負時代使命。這就要求校長切實按照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靜下心來辦學,真真切切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不急功近利,不心高氣傲,多一點平淡,少一點浮華。校長必須用教育家的思想辦教育,而不要做工廠廠長,不能簡單地追求產量和利潤。
痛定才思痛,窮后則思變。最近在全國都很有名的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樂陵實小等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學校硬件設施極差,教師水平很低,教學秩序混亂,學生流失嚴重……幸虧有了崔其升、秦培元、李升勇,雖然都是“草根校長”,但是他們從“原點”去思考教育的品質,用全新的思維去確立了一種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從而有了這些我們學習的榜樣。“痛定才思痛”給人的教訓是刻骨銘心的,因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們不是很富有,也不是沒有“切膚之痛”,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嘗試去變革一下呢?
二、合理編制課程計劃,提高課程資源整合水平,打造常態有效的課堂教學
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課程,已成為現代課程觀最基本的命題。它揭示了現代教育的資源不再是薄薄的幾本教材,而是來自于自然、生活乃至社會各個方面的所有可用資源。
樂陵市實驗小學李升勇校長有一篇很好的報告《回歸教育本質,打造平實有效的課堂》。對樂陵實小的課堂改革,有專家稱:“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改革如果和樂陵市實驗小學比起來,只能算改了一半!”話中雖有偏愛之意,但更多的是對李升勇所倡導的改革的充分肯定。
李校長改革的最大亮點就在于他以全新的教育觀念審視課堂教學,以打造常態的有效課堂教學為目標,重新編制課程計劃,以語文課為基本,設計出觀察課、時政課、名畫課、名曲課等20種實踐課型,把來自于校內校外的、來自于自然的、來自于生活的資源都合理整合到課堂教學中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了“師生體驗生命成長的平臺”。
李升勇的教育思想是“把教學還給教育、把教育還給生活、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教材還給教師”,“讓育人走進來、讓教材活起
來、讓教師退出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教室大起來”,這也是我們的
課堂改革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名師優課給我們帶來的往往是理念性的啟發,但是幾個人十幾個人、幾天幾十天打磨出的“精品”卻只能是樣品,不能作為廣大中小學常態的有效教學模式。如何充分整合和利用我們身邊的豐富的教育資源,以育人為根本宗旨,以開放的課堂模式,以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實現讓教師獲得成功的幸福,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的目標,是每一個校長都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深入教學一線,加強課堂教學指導
課改中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在課程實施中,注重師生在平等、尊重基礎上的對話與溝通,使學生在體驗性、探索性的框架下進行自主學習。要實現這樣的課程觀,關鍵在課堂,執行者是教師,決策、評判和修正者是校長。
1.只有深入課堂,校長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校長進入課堂,可深入了解改革要求與教師教學現狀的差距、先進理念與傳統行為的落差,了解學校管理的運行現狀等。掌握來自一線的真實情況,以便站在新的高度,從新的視角對學校教學工作做出調整,形成新的規劃,從而做出及時、科學、正確的決策。
2.只有深入課堂,校長才可能實現對教師的科學引領
通過對教學現場的觀察,獲得課堂教學領導的話語權,并從事實層面(教什么)、技術層面(如何教)、價值層面(為什么)做出指導和引領。其中,價值思想的引領是首要的。因此,校長要把握教學改革的價值思想,關注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鼓勵和指導教師用先進的理念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科學地引領學校的教學工作。
只有深入課堂,才能實現校長自身課程指導力的提高。改革就是探索自己從來沒做過的東西,校長理念上可能比老師更新,但實際操作上的問題卻是隨著改革的深入而不斷出現的。只有在深入觀察、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校長才可能和老師們一起把課改從感性到理性,從淺入到深出地進行下去。杜郎口中學先實驗后總結、先實踐后理論的路子就是實證。
綜上所述,校長應當帶領、指導和幫助教師把精力重點放在對課程標準的重新解讀,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對課程實施的執行、評價以及對課程文化的重新建構上,要努力使每門課程的每節常態的課都成為富有育人實效的好課。
參考文獻:
游基宏.打造常態下的有效課堂.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0(6).
(作者單位 河北省南皮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