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
【摘要】本項目通過研究提出“新能源新材料發展的對策”,以指導、推動、規范新能源、新材料的發展,解決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為德州太陽能發展的長盛不衰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太陽城;新能源材料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0035-01
德州是在太陽能光熱研究和開發領域起步較早的城市,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皇明集團為代表的德州太陽能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并形成規模效應。2005年以來,德州先后被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三家國家協會聯合命名為“中國太陽城”、“中國太陽谷”,被國家財政部、建設部列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目前,德州已經成為太陽能光熱研發檢測、制造物流及光伏終端研發生產基地。在其城市規劃中,不僅包括在城市建設中應用太陽能利用設施,還包括城市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德州城市規劃提出了三個目標:要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應用技術集散地和城市應用地區,建成國內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示范城市,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太陽能應用型低碳城市。通過實施“百萬屋頂”、“百村浴室”、“5555”光電示范等工程,我市中心城區建筑與太陽能一體化應用達到95%,全市城鎮住宅小區達到50%,中心城區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面積達400萬平方米。
不懈的努力,帶來的是每年節約標準煤65075噸,減排二氧化碳162428噸,減排二氧化硫4880噸,減排氮氧化物2440噸。然而,在“太陽城”光環之下,德州的“太陽城”城市品牌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在光熱領域增長強勁的背后,光伏領域暴露出明顯的失衡。由于光熱領域直接面向消費終端,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的效率很高,抵抗力強,所以光熱領域一直處在穩定發展的狀態中;而光伏產業的通病是沒有核心技術,大家都想著盡快搶占市場,所以技術研發不為人重視。過去光伏業要感謝歐美市場,尤其是歐洲國家的補貼政策,是他們的市場給了光伏業繁榮的機會。然而在歐洲債務危機削減光伏補貼、美國發起“雙反”調查的當下,我們的光伏業不過是又回到原點。多數公司“原材料、技術、市場三頭在外”,不過是寄生在歐美市場之上的車間,熱衷于賺取快錢。一度將光伏產業推動得風生水起的外部大潮終究要退去,被留在沙灘上的企業到底在過去這場盛宴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此時越來越一目了然。
作為國內最著名的太陽能城市,德州光伏企業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何梓年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說過:“不是說擁有一些太陽能企業、建幾個太陽能的項目就是‘太陽城了,在城市規劃中,不僅包括在城市建設中應用太陽能利用設施,還包括城市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努力推進太陽能的利用,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除了光熱領域發展外,光伏領域也應當齊頭并進。”所以,我們急需轉變思想,在現有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適合德州實情的光伏產業,這樣才不會使光伏領域成為德州“太陽城”城市品牌建設中的短板;同時,對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的改革與開發,也會從核心技術層面上提升德州城市品牌建設的整體水平。
德州“中國太陽城”戰略起步很早,具備優良的太陽能產業基礎。同時和中央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形勢要求相吻合。所以要解決光伏產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比起國內其他地區更有優勢。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上對此提出建議。
(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光伏產業投資力度,對進一步擴大光伏內部需求。光伏產業要正常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解決上網電價的問題。也就是說,發出來的電電網公司有積極性去購買,終端用戶樂意去用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德國、西班牙等國的財政補貼正是從此處下手,才使得光伏行業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而我市補貼的重點則是集中在安裝側,并未解決上網電價這一實質性問題。僅從這一層面上看,我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來拉動光伏產業內需還是很有必要的。
(二)重點投入光伏技術開發,突破國際大廠的技術壁壘。多晶硅產業的“弱勢”始終困擾著光伏產業,最大的原因就是無法突破國際大廠的技術壁壘而導致成本高。針對技術問題,我市應當成立太陽能研究所,加強政府對太陽能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調研,增強與太陽能研發先進國家如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國家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
(三)開展太陽能技術人才互助,加強與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國內多晶硅產業的優勢在于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的主要產地來自于我國,我們擁有巨大的資源優勢,卻完全受制于國際大廠,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形成類規?;瘍瀯?,而是一些中小企業各自為戰,且存在惡性競爭。我國多晶硅產地集中在寧夏、四川、青海和部分西部城市,而這些產地的太陽能建設起步較晚,急需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這些針對這種情況,我市可以與相關城市建立太陽能互助關系,支援當地的太陽能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開發光伏光熱技術,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德州“太陽城”城市形象,也從多晶硅原料進貨方面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四)積極進行太陽能專業人才建設,培養一批與“太陽城”城市品牌匹配的高級技術人才。目前光伏產業的困境不僅僅體現在出口困難和技術困難上,同時人才質量的匱乏也成為了我市太陽能發展的瓶頸之一。我們可以在德州學院成立太陽能系、可再生能源研究所等教學研究機構,引進人才,為德州太陽能研究開發和企業發展培訓儲備人才。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設了太陽能技術專業,為企業大規模發展培訓了一批高級技術人才。
(五)發揮自身優勢,尋找真正適合德州區域經濟發展的太陽能之路。不靠山、不濱海的德州,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我們可以發揮交通上的便利,圍繞京滬高鐵車站及周圍公共設施的建設,進行太陽能光熱光電設施的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施工,把德州“太陽城”品牌形象在京滬高鐵沿線樹立起來。也可以大力進行市場需求調研,在現有的基礎上,開拓新的領域。
參考文獻:
[1]王靜,發展太陽能產業促進德州經濟發展《商場現代化》,2010第25期
[2]張博泉,楊宜民,風力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電力》,2011年6月
[3]王天,未來5年太陽能將成我國新能源支柱,《節能》2011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