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體育教研室 廣東廣州 510520)
2012年的廣州馬拉松賽和眾多高校接二連三的取消運動會長跑比賽項目,再次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再次引起了社會、學校及家長的深思。誰動了當代大學生的健康。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卻創造了歷史的新低。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我國先后開展了6次全國性的大規模的學生體質監測。2011年9月2日上午在北京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在北京聯合發布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結果顯示:與2005年相比,我國中小學生體質狀況連續多年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出現低齡化傾向,而大學生的體質狀況則繼續下滑(見圖1),反映出我國大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依然令人擔憂。[1-3]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在速度、爆發力、耐力、力量、耐力等部分體能指標繼續呈下降趨勢;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繼續下降;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哈桑二世(法)有一句名言:“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產,并不是它儲備的大量黃金或外幣,更不是它的地下資源或工業能力,而是人民的健康。”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學校體育課從傳統教學轉向新課標,從過度重視競賽技能走向過多強調學生興趣,體育競賽技能被淡化,對學生體質方面的要求過于放松;同時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安全隱患使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始終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學生自身的惰性、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導致了學生體質的下降。另外國家過分追求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導致環境不斷惡化,食物、水、空氣被污染使學生誤食不少“慢性毒藥”。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利軍研究員認為:“導致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下降的原因與學校體育的相對滯后有關”[4],體育是一種“寓教育于運動之中”的社會現象,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際上,學校體育并沒有充分體現它的功能。由于過分強調安全,特別是近年來,學校體育中稍含有危險性的運動項目都被取消,體育工作者在課內外組織學生上課、訓練、比賽也時常因安全問題而瞻前顧后,害怕擔當責任,這種心理負擔極大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學生在升學的壓力下,從小就疏遠體育運動,運動技能沒有掌握,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不明確,主動性不高,無法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對自律性不強的大學生而言,進入高校擺脫了學習的壓力和學校、父母的管制,周圍環境的變遷、誘惑,讓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變化,生活開始沒有規律,缺乏節制。由于學習任務不重,很多學生經常沉溺網絡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長期面對電腦、晝夜顛倒、睡眠沒規律,勢必造成身體狀況的下降。同時,由于家庭的過分呵護,使得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導致了大學生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的情況普遍存在。而健身意識薄弱和缺乏運動樂趣導致其長期的對自己的健康進行透支而不覺悟,一旦進行劇烈運動必將產生不良后果。
國家過分追求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導致環境不斷惡化,食物、水、空氣被污染;社會上的各種“垃圾食品”使學生誤食不少“慢性毒藥”,這些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改變目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偏低的現狀是全社會的責任,是各級政府特別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是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學校的體育老師的責任。

圖1 2008~2011年高校男女大學生體質動態變化曲線圖
國家提出科教興國和素質教育等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科教文化的發展和人文素質的提高。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質落實確實面臨兩難境地,盡管2007年“中央7號文件”出臺,盡管國務委員陳至立、劉延東以及教育部原部長周濟等多場合發言強調,要采取相應措施改變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局面,但收效甚微。高校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配合執行才能良好運轉。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相關策略,促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配合。
目前學校體育中存在的缺陷是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直接原因。由于部分人對于學校體育“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理解的偏差,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將“安全第一”放在了學校體育的首位,以致學校體育工作者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束手束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正確理解政策、法規,轉變思想,放下心理包袱。其次應加強對體育工作的重視,加大運動場地、器材設備的投入,改變體育課程的弱勢地位,提高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再次體育教師應制定嚴格的體育成績考核制度,統一考核標準尺度,實行硬性達標和軟性達標(即情況特殊者通過鍛煉取得相應進步)的雙重規定,對正常學生和生理有缺陷的學生采取區別對待的原則。體育成績考核的內容必須涉及到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性、柔韌性等身體素質,特別是中長跑要作為必考項目。體質測試要準確檢查學生的心率、心臟負荷、肺活量、血壓、視力等器官機能指標。
高校學生大部分學習與生活時間都在學校范圍內,學校可采取各種積極措施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如增建運動場所供學生課余鍛煉,開展學生體育社團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樹立體育傳統,豐富高校的內涵。同時高校應該設有專項撥款用以獎勵體育競賽,定期開展體育競賽以增強學生鍛煉的積極性,開展體育知識講座和體育競賽有獎問答,介紹運動相關專業知識和各種體育比賽,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階段,我們應建立一整套由國家教育部門到學校到體育工作者再到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合理的干預機制,使大學生不僅在大學期間知識水平提高了,身體素質也有一定的提高。這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各方面配合,尤其需要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使“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5],真正的體現出其社會價值。
[1] 邢文華.大學生體質在下降[N].光明日報,2011-09-14.
[2] 教育部關于2002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公告[R].教育部公報,2003-11-27.
[3] 教育部關于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R].教育部公報,2006-08-30.
[4] 胡利軍,楊遠波.社會經濟發展與國民體質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5):3-10.
[5] 劉英杰.試論高校陽光體育與終身體育的有效對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