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凌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廣大師生正確的價值觀、思想道德、審美情趣以及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素質,是以人的先天遺傳為基質,在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在先天素質與后天內化的有機結合過程中,教育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四有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動。是指通過完善的、科學的、系統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在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為適應社會發展所需之人。素質教育不僅注重被教育者的知識教育,還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等方面更具全面性、系統性。
盧元鎮對“體育文化”的界定為: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大而言之,是指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小而言之,又可指體育運動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校園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形態,是指在校園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身體練習為手段,各類體育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等手段,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能,對學生進行體育、智育及品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據文化學的劃分原則,校園體育文化可劃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體育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內容。
校園體育物質文化主要是指為開展體育文化活動而建設的物質基礎,包括學校的體育場(館)、體育場地(場所)、體育器材、體育圖書、體育宣傳欄等。它為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提供所需的場所,為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是指為保障校園文化建設順利開展所制定的各類規章或條例,它是在長期的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競賽等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規程、準則等文化體系,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權威性、規范性。它能引導參與者依據規定參加各類體育文化活動,強化參與者的規則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遵規守紀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校園體育行為文化即處在校園環境中的個體或集體參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活動的表現。主要體現為個體的體育習慣、參與方式以及學校的體育傳統、體育風氣、組織形式、體育活動水平等。良好的校園體育行為文化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對學生的規則意識、團隊意識、協作精神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和諧的集體氛圍。在長期的體育行為實踐中,學生可以學習掌握社會規范和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責任感,并使自己的意志力、抗挫折力、合作精神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等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使自己從“自然人”發展成為“社會人”。
校園體育精神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的最高形態,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宗旨,是學生的價值觀念、體育意識、體育知識、思想品德等素質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人格塑造、行為自律等綜合素質。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能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動,決定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品質的形成,散發激勵學生成人成才的正能量,能成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素質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發展、客觀規律和人與社會需求之間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展開的教育活動。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校園體育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范圍內所呈現出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學校的師生員工在體育設施建設、體育教學、運動健身、體育競賽等活動中積創造累的體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所形成的育人環境和精神面貌,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通過良好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能使得學生深入理解體育促進智育的功能,養成自覺進行身體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培養體育興趣,拓展智育潛能。體育能培養學生頑強拼博、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體育競賽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原則能教育學生“光明磊落、實事求是”,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體育比賽的團隊協作能喚起學生的歸屬感,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提高集體凝聚力。同時,體育所蘊含的美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總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能使學生掌握終身鍛煉身體的科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陶冶學生的品德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是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的有效途徑。
在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建設是基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開展體育文化活動,體育場館、體育設施、體育用品等必不可少,無論是學校組織開展的體育教學,還是學生自發的體育鍛煉,都需要物質條件的支持。因此,學校要重視體育物質文化的建設,按照學校規模,根據實際需要,配備相應的體育場地及設施,建造體育場館,以保障師生開展體育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需要,保證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工作是長期的、持續的,是一項系統工程,并且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多是群體形式出現,其輻射面廣,影響范圍大,不能盲目的開展,更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要有長遠的科學規劃。因此,必須建立健全適應新新形勢的校園體育規章制度,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據黨的素質教育方針,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成立以學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為領導以體育部主要負責的組織領導機構,對學校體育文化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科學指導,根據活動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建立相應的組織指導制度,嚴格培養、考核、監督及申報制度,保障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健康有序開展。
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依靠體育教學、輿論宣傳、特色活動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學校要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體育科學知識、運動理論知識以及體育保健知識,利用圖片、廣播、網絡、影視資料等方式傳播體育知識和信息,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體育文化宣傳和影響,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知,逐步樹立學生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培養體育參與意識,養成體育鍛煉的健康生活習慣,最終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教師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導,是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中堅力量,教師的教育理念、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以及個人的性格、氣質和作風,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因此,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過硬、個人素養好、責任心強、能起到表率作用的體育人才隊伍至關重要。學生中的體育骨干是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主力軍,也是體育老師的好助手。體育教師和學生體育骨干共同組成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人才隊伍,重視這支隊伍的培養,不斷加強教師的教育理念、專業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學生體育骨干的體育技能、組織能力,能有效提高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質量,帶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開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對體育的需求也隨之改變,傳統的學校體育模式已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甚至有學生喜歡體育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因此,創新校園體育活動形式,改革體育教學模式,是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一個必要舉措。引進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文化活動,開設各類專項俱樂部,組織多層次多類型的體育比賽,搭建特色活動平臺。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結合自身條件選擇參加適合個人的體育文化活動,加強高校間的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繁榮校園體育文化,改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
[1]龔建林.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及其建設途徑的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3-75.
[2]張玉琳.素質教育內涵及高等教育改革取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0(11):240.
[3]羅剛.校園體育文化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