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邦
(西安石油大學體育系 陜西西安 710065)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年來,農民體育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關注。2006年在全國范圍正式啟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陜西省截止2011年底農村人口占總人數的73.2%。為進一步推動陜西省全民健身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陜西省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積極響應,并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了相應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措施。
本課題通過實地調查、深度訪談等方法,深入系統地審視陜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現狀,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出策略,不僅對陜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發揮工程的長遠效益,推進農村體育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陜西省作為列入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國首批試點省份之一,2006年投入資金840萬元(包括我省配套240萬元),建設30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省政府的領導下,精心組織,實際建設56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超額完成了試點任務。
“十二五”期間,陜西省將大力實施體育惠民五大工程。目前已投入2070萬元在138個鄉鎮實施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占到10%。到“十二五”末,將覆蓋全省70%的鄉鎮。投入1.57億元在5454個村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占到20%。到“十二五”末,將覆蓋1/3以上的行政村。力爭使全省的城鄉社區體育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觀。
通過調查,被調查對象對體育鍛煉重要性認識程度各不相同,整體上看非常重視占11.1%,比較重視占26.2%,一般程度占46%,不太重視和很不重視分別占15.1%與1.6%,也就是說還有16.7%的人群對參與體育鍛煉認知的程度非常低。從年齡角度來看,中年人群對體育鍛煉的認識程度不高,55歲以上人群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最高。
本次問卷對農民參加體育鍛煉動機的調查,列舉了6種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調查顯示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防病治病。在過去一年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中,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各不相同,防病治病成為參與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動機,占被調查人群的47.4%,然后依次為增強體質38.8%,健美減肥占5.7%,消遣娛樂占4.7%。
其中,防病治病為體育鍛煉第一主要動機,是因為目前陜西大部分農村農民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服務跟不上、害怕看病花錢等愿意所造成的。
調查結果顯示:陜西農村群眾中成年人最主要的活動形式是散步,學生最主要是通過跑步來鍛煉身體,年齡大一些的農民借助全面健身路徑工程器械進行簡單的鍛煉。這主要受地方條件的制約。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臺球等競技性較強的體育項目在有條件的、居住比較集中的鄉鎮參與率是比較高的,深受廣大年青朋友的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在陜西各地農村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在春節、三八婦女節、元宵節等大的節慶期間,有些村莊特別喜愛民間表演、比賽和交流活動。比如鬧社火、打腰鼓、扭秧歌、劃旱船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民俗體育活動。
體育場地設施是農民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完備的體育場地設施能夠促使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帶動農村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從調查問卷統計發現,雖然陜西從2006年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以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還沒有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總體看體育場地設施不夠完備,調查數據反映被調查者認為身邊無場地設施占到63.8%。場地設施從完備情況地域上來看,關中要好于陜北,陜北要好于陜南。
通過現場調查,大都數農民群眾認為工程的建設和實施有助于他們強身健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但在采訪中也有很多農民群眾反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運動項目的設計不太適合農民進行體育鍛煉,大多利用一些健身路徑器械進行鍛煉。因為大多數農民沒有掌握籃球、乒乓球等運動項目,很多農村也存在有場地沒器材的情況,比如有籃球場沒有籃球,有乒乓球臺沒有乒乓球拍。
但從現場調查情況來看,陜西省農民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效性持肯定態度,其中有大部分人認為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建設中項目的設計不要僅僅局限于籃球場地和乒乓球臺。建設一些更適合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場地和器材。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陜西農民體育健身事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需陜西省有關體育部門負責構建以滿足農民健身需求為目的,反映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農民體育健身服務體系。動員每一個鄉鎮、村委會、社會體育團體以及每一戶家庭,構建農民健身活動體系、農民健身組織、農民健身場地設施、農民健身信息、農民健身科學指導、農民健身資金、農民健身政策法規、農民健身監督反饋和農民健身績效評價等體系。
通過調查發現,由于陜西大多偏遠農村農民長期,在相對封閉、信息閉塞的環境中形成自己穩定、單一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定勢,另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與陳腐習俗嚴重影響和束縛著他們健康的體育行為和生活方式。很大一部分農民群眾認為“干農活就等于鍛煉”、“鍛煉是一種不務正業事情”、“體育鍛煉是城里人和工作人才能干的事情”等等。
因此,要通過健身工程建設以及舉辦的各種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為契機,營造農村的健身文化氛圍,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手段去改變農民朋友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增強體育鍛煉意識,使廣大農民樹立科學、新型的體育健康觀。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為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順利建設和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今后一段時間依然實施政府為主的投資模式,并積極吸納社會資金、企業贊助、各界捐款等形式,不斷增強自我籌集經費的能力。形成政府、社會、體育彩票公益金、農民和家庭體育消費,多方多元的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做到投資渠道多元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自籌經費作為補充或引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
陜西省是我國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其中好多院校設有體育教育、社會體育等專業,為社會培養了許多體育人才。陜西省體育主管部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優越的人才資源和良好的場地設施,大力推進農村體育指導志愿者工作,為農民體育志愿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激勵機制、督導機制,并形成相應的體系,組織和指導農民進行體育鍛煉。加強農村體育指導員志愿者工作,建立雙贏機制,一方面高校學生多了一份實踐、教學實習機會;另一方面又可以解決廣大農村體育管理員和指導員缺乏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農民平時參加的體育鍛煉項目并非是籃球、乒乓球等一些傾向于規則和競賽性的項目,而是愿意參加一些他們兒時或者流傳下來的體育傳統項目。比如,有些村落至今為一些游戲類的本村莊特有的傳統體育項目樂此不疲,興致很高。
因此,陜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應該注重項目的特色本土化,挖掘、開發一些具有民俗性,帶有地方特色能與當地的民間傳統節日相吻合,參與率較高,易于組織的體育鍛煉項目。帶動廣大農民掌握一些體育鍛煉項目,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來,推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泛地開展。
[1]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的通知[R].體發(2006)13號,2006-03-01.
[2]奚鳳蘭.山東省農民體育健身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4).
[3]朱家新.新時期農村體育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4]李一寧,戴偉,金世斌.江蘇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踐與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8(7).
[5]馬先英,楊磊.農村體育:制約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瓶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
[6]盧文云.建國以來中國農民體育實踐的歷史審視[J].體育學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