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兵兵
(鄭州測繪學校 河南鄭州 450015)
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預防及應急處理
翟兵兵
(鄭州測繪學校 河南鄭州 450015)
目的:制定運動損傷發生的應急措施,最終達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的。方法:對運動種類進行分類,分析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并提出預防對策及應急處理措施。結果:常見損傷原因為心理因素、組織方法不當、場地設備等等,若是發生損傷應馬上給予治療和處理。結論:掌握和了解運動損傷的產生原因、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理方法,有利于進行科學的鍛煉,減少或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使體育鍛煉更好地起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
中職體育 運動損傷 預防措施 應急處理
在體育活動中不重視或者缺乏具體的預防措施,就容易發生運動損傷。運動損傷不僅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還會使學生對運動項目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體育課的教學質量。本次試驗對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并制定預防措施,盡量避免傷害發生,為今后的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提供參考。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按損傷組織的種類分:肌肉肌腱損傷、滑囊損傷、關節囊和韌帶損傷、骨折、關節脫位、內臟損傷、腦震蕩、神經損傷等。(2)按性質分類:開放性損傷:傷后皮膚和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受傷組織有裂口與體表相通。如擦傷、刺傷、切傷、撕裂傷及開放性骨折等。閉合性損傷:傷后皮膚或黏膜仍保持完整,無裂口與體表相通。例如:挫傷、關節韌帶扭傷、肌肉拉傷、閉合性骨折等。
沒有主動采取預防措施,思想上麻痹大意、情緒低落、心情緊張、害怕,可導致肌肉張力增加、動作協調性下降、反應慢,而發生損傷。另外,在休息不好、患病受傷或傷病初愈階段及疲勞時,肌肉力量、動作的準確性和身體的協調市性顯著下降,警覺性和注意力減退,反應較遲鈍,此時參加劇烈運動或練習較難的動作,就可能發生損傷。
訓練中不遵守循序漸進、系統性和個別對待的原則、比賽的年齡分組原則;缺乏正確的示范和自我保護、在非投擲區練習投擲或任意穿越投擲區,不遵守比賽規則,或訓練中相互逗鬧,動作粗野,故意犯規等。準備活動的目的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活動,使人體從相對的靜止狀態過渡到緊張的活動狀態。運動前的準備活動,要因人、因時制宜及季節變化。
運動場地不平有小碎石或雜物,跑道太硬或太滑;踏跳板與地面不平齊;器械維護不良或失修,器械安裝不牢固或放位置不當;學生在運動時未穿運動服裝、運動鞋等。如果技術上違反了人體結構的特點和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活動規律,及運動的力學原理,也容易引起機體組織損傷。
古人曰:“食不飽,力不足也”。如:上午最后一節課到放學,此時學生已是腹內空空,加上有些學生不吃早點,情緒低落,大腦運動中樞處于抑制狀態,就更容易發生摔傷事故。氣溫過高易引起疲勞和中暑,過低易發生凍傷或出現肌肉僵硬。光線不足,影響視力。另外,運動負荷過大,局部負擔過重,教師在安排運動量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運動量超過了學生可承受的生理負擔,尤其是局部負擔量過大,引起微細損傷的積累而發生勞損。
要加強體育運動目的性教育,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多渠道開展學校安全教育,消除傷害事故隱患,加大預防措施的落實,才能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要求:準備活動的內容與負荷;個人的身體機能狀況;當時的氣象三個方面。分為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項準備活動,一般性準備活動要充分,專項準備活動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活動關鍵部位,尤其是膝、腕、踝、肘、頭、頸、肩、腰等身體部位,對預防肌肉拉傷有積極的效果。
在體育鍛煉中,機體局部運動量過大、時間過長,都會造成機體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運動損傷。在體育鍛煉中要合理安排運動量和運動時間,防止因局部負擔過重引起運動損傷。加強易傷部位和相對較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一種積極手段。例如:為了預防腰部損傷,應加強腰腹肌的訓練,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備課,應對重點、難點及易發生損傷的部位作到心中有數。(1)規定學生穿運動鞋和運動衣上課,以免滑倒摔傷和不必要的拉傷。(2)清理所用運動場地的雜物、浮沙、塵土等,以免出現意外事故。(3)嚴格檢查上課時所用的體育器材。教師示范時,向學生講清楚器材的功能、危險性,提醒學生注意,以防傷害事故發生。(4)規范動作要領、嚴明紀律,明確信號(如手勢、哨聲、口令等),以免造成學生拉傷、擦傷、脫臼等傷害事故。
教師要倍加小心,確保安全。盡量讓事故減少到零,在講解技術要領的同時,應向學生傳授保護幫助與自我保護的方法和要領,要引導學生注重技能的學習與運用。
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身體情況,面部表情,如學生面紅耳赤、大口喘氣、滿頭大汗,說明運動負荷大了,應立即調節。如個別學生面色發白、虛汗滿面、走路搖晃,說明他體力不支,應讓其休息;在上、下午的最后一節課時學生大都是腹空肚餓,精力體力均不充沛了,要嚴格控制運動總量,不宜練習高難度動作。身體若有不良的反應時,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所謂“體育意識”,從心理學角度看是指客觀存在的體育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對體育運動總的認識和看法。就中學生而言,是指他們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對學校體育目標的認識,采取個人認為是正確有效的方式以決定行為的心理活動。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體育認識、體育情感和體育意志。長期以來,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心理學認為:只要當學生對運動產生間接興趣,即對活動的結果產生興趣,并以體育鍛煉的社會意義為動力,才能對活動始終充滿熱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難進行身體鍛煉,使體育鍛煉成為自覺行為。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相反,學生對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與練習。體育鍛煉最根本的原則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許多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缺乏恒心,常常“兩天打魚,三天曬網”,遇到困難不能克服,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現在,特別是初中的學生,體育活動比較被動,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缺乏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體育意識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門后,不能長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因此,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主要由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min,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撕裂傷:撕裂傷中,以頭面部皮膚撕裂傷最為多見,若撕裂的創口較小,經消毒處理后,用粘膏或創可貼粘合即可。撕裂創口較大,則須止血,縫合創口。若傷情和污染較重時,應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并給以抗菌素治療。
四肢、胸部挫傷應注意有無骨折,如單純性挫傷,應立即包扎或冷敷。外敷跌打損傷藥,疼痛較重者可服止疼藥。
癥狀是關節外部變形感受劇烈疼痛,處理時可先做冷敷,扎上繃帶,鎳特關節固定不動,然后到醫院治療。
前臂發生骨折在閉合性骨折中為多,其癥狀是傷處有劇烈疼痛感,并喪失正常活動功能,一般還有明顯的畸型、腫脹和壓痛,處理時要注意病人保暖,止疼、止血、防止休克、然后包扎固定送醫院治療
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的原因較多,較常見的是,學生本身有重大隱形疾病,而又突然劇烈運動,或藥物中毒、嚴重創傷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并注意維護呼吸道通暢;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最好由兩人配合進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臟擠壓,兩者操作頻率之比1:4。呼吸、心跳驟停的搶救,必須做到行動迅速,爭分奪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雖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在運動實踐中應用較少,但在群眾性游泳中發生溺水卻非少見。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員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由于體育課自身所具有的運動性、激烈性、對抗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在體育課中發生傷害事故是難免的。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更要重視體育教學中傷害事故的預防工作,盡量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使體育課上得有聲有色。
[1]劉國輝.21世紀大學體育的創新教育[J].體育文史,2001(1).
[2]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劉青.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3.
[4]鄭康生.重視學生體育課運動損傷的預防[J].教學與管理,2006.
G806
A
2095-2813(2013)04(a)-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