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十二五”時期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張榮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關鍵時期,這無疑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十二五”時期,國家大力推進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新形勢下如何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促進我國社會體育產業健康、有效地發展,是時代的使命。本文從社會體育產業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制約我國社會體育產業良性發展的瓶頸問題,進而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發展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的對策。
“十二五” 社會體育產業 對策
《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重新定位了社會體育產業的角色,把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擺在了一個高度重視的位置,切實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出發,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體育需求,這無疑給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本研究在立足國家文件精神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旨在能為社會體育產業科學、有效、可持續地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什么是社會體育產業,如果從廣義上理解,社會體育產業就是體育產業,因為現有體育市場的存在,均與大眾體育消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狹義的方面來解釋,即社會體育產業是指與群眾體育活動有直接關系的產品生產、銷售與服務的行業的總和。
國家體育總局與協會(中心)、國家體育總局與所屬企業、協會(中心)與俱樂部、俱樂部與運動員的產權關系如何劃分尚不明確,給社會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障礙。我國體育部門的改制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在改制初期并沒有明確產權,但現在產權不清已嚴重阻礙了社會體育產業的繼續發展,如目前爭論的焦點是足球聯賽和籃球聯賽的所有權問題,俱樂部認為,聯賽的產權應掌握在出錢出力的俱樂部手中,協會并不擁有對聯賽的所有權,因此更沒有對聯賽的使用、轉讓和處分的權利。
目前我國社會體育市場結構的主要缺陷表現在主體產業所占的份額太小,沒有形成支柱性優勢。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的重心應該放在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群眾健身業以及無形資產開發經營業等主體產業上,這一定位主要是四大產業的巨大市場潛力和人們的普遍需求共同所決定的。
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體育產業政策的扶持,同時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來維系。當前我國有關社會體育產業的規范政策相對滯后,還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完善的制度,從而導致市場運行和調控機制跟不上,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相脫節。目前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管理存在著管理權限交叉和不到位的情況,并且尚未普遍建立行業管理標準。
我國對社會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其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狀況,這種不平衡現象首先表現在地域間的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給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導致各地區的社會體育產業無論從發展規模上,還是發展水平上都有很大差距。具體表現是,其中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省市,其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順利,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相反,西部欠發達地區,其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就比較滯后;其次表現為各運動項目間的產業開發不平衡。通常來講,球類運動項目的市場開發得比較好,因為這些運動深受人們的喜愛,促使球類產業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相反,一些非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和部分室內項目,其市場只是有了過度開發,還沒有形成市場。
政府應該制定一些扶持社會體育產業前進的政策,提供一個供其良好發展的大環境,以此來推動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政府部門可以采取相應的低息貸款或貸款貼息政策,減免稅或稅款返還政策等,從根本上扶持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政府應在區別不同類別體育用品的基礎上對民間投資采取相應的鼓勵或限制的政策。對那些在項目選擇上面向廣大消費者,有利于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體育場館、俱樂部,國家應該在用地、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因為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也是政府的職責,與整個國家利益相關。
當前社會體育產業領域的人才比較匱乏,無論從經營上還是管理上都顯得捉襟見肘。現有的經營管理者,要么是熟悉體育而缺乏商品和服務營銷知識和技能的退役運動員、教練員,要么是對體育缺乏了解的生產商和經營商,無法將社會體育和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
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如今已經演變成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我國,與社會體育產業相聯系的行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旅游業、交通業、建材業、服裝業、通信業和機械業,另外還有廣告業、娛樂業、博彩業、新聞出版業等。由此可見,社會體育產業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產生了良好的化學效應。這種密切的關聯性能夠充分發揮社會體育產業的優勢,將其優勢最大化,通過和其他行業的結合,從而創造1+1>2的效應,這是一項產業能否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重要特征。
良好的運行離不開完善的政策支持。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發展的大環境還不太穩定,除了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之外,還與其依賴的政策背景息息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必然多樣化,在不斷向前發展過程中也肯定會出現新的問題,這就要求有關部門要審時度勢,及時了解與掌握社會體育產業發展中的新情況,科學分析,并研究制定體育稅收政策、國有資產管理政策以及社會體育產業其他特殊的經濟政策,以此來保障社會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
社會體育產業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體育市場需要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去培育和引導。目前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1)進一步發展已經初步形成的市場,如體育產品市場;(2)大力扶持正在形成的市場,如體育信息市場和資金市場;(3)盡快建立尚缺位的市場,如體育勞務市場和技術市場。
微觀主體的作用不容忽視,要切實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重視和培養體育產品的生產商和經營者,把握市場動向和大眾需求,提倡和推進投資體育產品的經營和發展,使其在社會上被廣泛認可與接受。同時鼓勵經營商樹立先進的市場觀念,著眼于長遠發展,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有針對性地提供社會體育產品,滿足大眾的體育消費需求。其次,要培養體育市場的消費群體。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人民群眾的個人收入,利用輿論宣傳使體育消費觀念深入人心,塑造一支有支付能力的體育市場的消費群體,從而拉動社會體育產業化的進程。
要根據各地區體育市場的發展特點以及當地居民的體育需求,大力開發一些深受大眾歡迎的、喜聞樂見的、具有濃厚中國特色民族風情的體育健身娛樂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體育消費者的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的需要。
綜上所述,“十二五”期間,對于我國社會體育產業而言,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各項制度的深化改革將進一步釋放生產力,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結構變遷將釋放結構效益,全球化將使各個國家同質的要素收益趨于均等化,有利于我國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促進經濟增長。我國存在著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伴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這無疑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撐。同時我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相對比較穩定,這也是促進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因此新的時期,我們一定要抓住“十二五”這一歷史機遇,發揮我國的經濟優勢,促進我國的社會體育產業在21世紀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1]舒能貴,徐國根.政府職能轉變與體育產業發展[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57-59.
[2]孫偉慶,陳鷗,馬宏敏,等.當前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0(1):23-26.
[3]鮑明曉.體育產業基本理論問題研究[J].體育科研,2005(4):90-93.
[4]張瑞林,王先亮.我國體育產業管理體制研究[J].體育學刊,2010(10):77-79.
[5]倪會忠.擴大內需背景下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4):67-69.
[6]曹社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0(5):71-74.
G812
A
2095-2813(2013)04(a)-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