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飛
(赤峰學院體育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校本課程是20世紀中期,最早興起于英國的課程設計模式。20世紀末傳入我國,在1999年國家所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文件中都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執行三級課程、建設校本課程等。當前對于校本課程的概念國內尚處于爭論中,認為校本課程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以學校為本的課程,亦或是理解為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校本課程的建立是國家正視不同省市教育與教學存在差異的現實,要求按照現實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杜絕了全國一盤棋的教育主張,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度一致的錯誤理念,對于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本文主要以文獻資料法為主要科學研究方法,收集與歸納了國家關于三級課程的部分文件和體育校本課程方面的國內部分學者的專注和文獻,并對所收集到的文獻資料所有針對性的整理,整理出符合基層體育教師接受能力且行之有效的體育校本課程實施的原則。所收集與整理的文獻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為更好的驗證與總結所歸納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深入部分中小學與一些體育教師進行座談,了解在現實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情況,討論校本課程在設計和實施中需遵從的一些原則,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現實依據。
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于打破長期以來受原蘇聯影響教學大綱的壟斷,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改變我國當前學校體育的現實情況具有一定意義。當前我國部分學校為了完成上級所布置的任務,為了開發校本課程而去開發校本課程,呈現蜂擁而上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豐富了各地方體育課程內容,踐行了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等有很多成績值得肯定,但在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也不能盲目進行,應遵從一定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為更好的指導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認為體育校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應遵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工作。
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結構為從屬關系,也可以理解為包含關系。國家課程是包含了國家級政黨的一部分統治意志和政治主張的課程。國家課程體育課程是制定地方體育課程的依據和指導性文件,地方課程又是校本課程制定的依據。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東西部地區和南北方之間在地理、人文等條件下存在很大差異,執行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確實困難重重。校本課程的出現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校本課程主要是立足學校所在的地區,基于學??紤]學生需求在國家課程指導思想下所設立的課程。校本課程靈活地將國家的課程思想與地方實踐相融合,是國家與地方學校之間課程體系的平衡點。
國家將體育課程內容分為六個方面,分別為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民族傳統項目和水上或冰雪項目,并沒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做強制性規定,只是要求基于本地區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則應以國家課程的六大方面為指導依據,并根據地區和學校特色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不能偏離國家基本的教育理念與教育主張。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要緊緊貫徹國家的教育理念,體現國家的課程主張,選擇一些積極健康,有一定特色能夠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有一定作用的課程內容,以讓學生喜歡,增添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興趣,踐行國家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培養出體質出色,政治覺悟過硬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三級體育課程體系中,校本課程是最后一級,也是具體體育教學的設計者和三級課程的實施者。學校自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所選擇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將會影響到學生對體育校本體育課程的喜愛程度。學校是國家管理與教育學生的最小單位,也是國家教育理念的執行單位,對于教育學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作為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主體,學校要立足本地區現實情況,發揮學校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在參考國家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創設適合本地區學校體育發展的校本課程。國家將創設校本課程的權利下放給學校,在一線工作的學校校長和體育教師便成為體育課程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學校應該基于國家課程理念,并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設計并開發出適合學校發展的行之有效的體育校本課程。
當前在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中,學校校長和體育教師都在忙于建設本校的特色校本課程,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且不可蜂擁而上,照搬照抄,不能盲目追求體育校本課程的數量與特色,應基于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這兩大平臺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學校,要控制好校本課程開發的速度和質量,要為國家負責為學生負責。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學校是開發的主體,學校為設計出更加符合所在學生的校本課程,需立足于學生自身所在地區的體育傾向,立足于本校現有的場地與器材,立足于本校體育教師的能力與水平,基于現實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與設計。學校在開發與設計體育校本課程是要對國家負責,更要對學生負責,使所設計的體育校本課程能夠讓學生喜歡,真正的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對體育教學起到輔助作用。
在三級體育課程體系中,校本課程是最后一級,也是具體體育教學的執行者和三級課程的實施者。為更好的設計出能讓更多學生喜愛的課程內容,則要求校本課程的設計初衷應該是學生的體育需求和體育興趣,只有校本課程所設計的課程內容被學生接受并對其有興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在校本課程設計過程中不能好高騖遠,要盡可能的考慮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體育需求,有的放矢的從學生的興趣和體育需求入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被學生認可,才能收到應有的體育教學效果。
一般來講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其體育興趣與體育需要是存在差異的,一切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是學生,在校本課程設計與開發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體育需求和興趣,這樣所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會受到學生的喜愛,體育課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在現實校本課程開發工作中,很多學校存在著應付形式、應付檢查的心理、所創設的校本課程無特色、學生沒興趣等問題。可以設想一下,學生對于所學的體育課程內容不感興趣,則直接影響到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積極性,依然會出現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奇怪現象,因此在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要以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運動需要為校本課程的出發點,只有考慮的學生的利益,才能真正的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紤]學生的體育需求就是要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開發,切實考慮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不同體育需求與體育興趣,并針對學生的體育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以使所設計和開發的校本課程被學生接受,受學生歡迎,這樣才能更好的踐行國家設立校本課程的初衷,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的完成體育教學任務。
校本課程是立足于學校所在地區和學校的課程,校本課程所指向的對象也是本地區的學生,因此在校本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的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盡可能的接地氣,盡可能的靠近地方。利用學校所在地區的一切社會資源、民俗資源和教育資源創設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內容體系。而當地的民族資源亦或是教育資源學生都非常了解,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易于學生的接受易形成地方特色,且對于傳承本地區民俗體育和本地區文化有一定好處。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祖先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體育課程資源,繼承與發揚這部分課程資源不僅是對先人所創立的文化的尊重,更是對學生了解本地區本民族歷史知識的契機,且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學校自身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傳承與發揚本地區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形成本學校獨特的校本課程風格,并力爭使其品牌化,是未來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趨勢。
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于貫徹國家三級課程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培養體質出色身心健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對于學校體育的改革和提高學校體育教師質量均具有一定優點。但校本課程的開發不能盲目蜂擁而上,要切實遵循以國家課程為依據原則,以學校為開發主體,以學生的體育需求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應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等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才能收到良好效益。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財富蘊藏在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施良方.課程理論[M].背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教育出版社,2004.
[4]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