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光
(南京大學歷史系 江蘇 南京 210046)
歐洲中世紀早期總地來說軍事力量薄弱,以英格蘭為典型代表,整個中世紀基本上是沒有常備軍及相對應的常備軍制度。但既然封建君主需要采取政治集權的行為,那么就需要有相應的軍事力量。有些學者認為“依據封建原則,受封君封臣制的權利義務關系制約,包括英格蘭在內的西歐封建國王,始終難以依靠役期有限的騎士軍役制建立一支常備軍,因而其政治權威缺乏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柱。”[1]其實不然,英格蘭中世紀早期軍事力量的構成是多種多樣的,它并非單一地依靠騎士軍役制度,而是立足于封建制度的基礎之上通過改革,建立了以封建騎士、雇傭兵和地方民團為主力的王國軍事制度,到了13世紀初,英格蘭又繼而建立了主要承擔運輸功能的海上部隊。本文就試圖從階級構成的角度分析這種軍役制度。
諾曼底公爵1066年征服英格蘭之后,以土地分封為基礎的封建騎士軍役制度便建立起來,接受國王分封的大封臣根據封建義務必須向國王提供一定數量的騎士服軍役。此時的英王所能征用的騎士數量,一般估算為大約5000人,但也有人認為大約7000人。2而這些大封臣為了能保證盡服兵役的義務,他們便把封地又轉封給次級封臣,而由后者提供軍役。起初,騎士僅指騎兵隊伍中的最底層,隨著騎士、軍隊規模的擴大和聲望的提高,今后凡能裝備馬匹、武器、盔甲并接受冊封的都可以被稱為騎士,但由于騎士所佩戴的隨身武器費用高昂,因此能成為騎士的基本上是貴族或紳士。這包括公、侯、伯、子、男爵,甚至國王也都是騎士的一名成員,他們都以自己的騎士名稱感到榮耀。[3]而封建騎士在服役時,服役時間約為40天,正式建立在這樣一個穩定的騎士軍役制度上,一個封建軍事貴族階層興起了,對于他們來說,只有通過戰時獲得軍功才能提升地位,同時也能掠奪財富,分享戰利品。有趣的是,騎士貴族階層不僅組成了中世紀英格蘭軍事制度的主力,同時,它反映的也是歐洲社會的等級觀念。騎士階層不是人人皆可得,而是少數貴族的殊榮,也正是貴族人數占總人口的少數,從而決定了中古歐洲戰爭鮮有動輒上萬的高消耗大戰。另一方面,中世紀首要的問題在于其社會組織、經濟狀況、君主權威和行政司法的發展,其次是宗教、藝術以及經院哲學,而騎士階層則在其中反映了一個屬于統治階級之中的籠統概念。可以說,在十五世紀,騎士制度在宗教之后,仍是支配人們思想和心靈的強大倫理觀念。[4]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構成英格蘭中古早期軍事制度中另一組織力量“軍事內府”(household),他作為王國最高軍事首腦機關,其成員也可以成為騎士,與一般騎士所不同的是,他們直接由國王統帥,而宰相有時候也奉命指揮戰斗,成年且有武藝的王子、親信常充任將軍。但在中古歐洲盛行封建采邑制度之下,這種內府騎士數量有限,人多時也就二三百人,其階級構成與騎士基本相同,同為上層階級,只不過他們與國王的關系更近。
以雇傭軍來承擔騎士軍役制度不能包攬的軍事任務這是諾曼征服后英國封建軍事制度的一項重要變革。[5]封建騎士制度是有服役期限的,一般為40天,超過了服役期國王則要另外支付騎士費用,因此長期依靠騎士作戰會加重王室開支,此外更重要的是,騎士需要擁有殷實的物質財力保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會有一些由于經營不善、土地兼并而產生的混亂,這就需要一批沒有役期、能隨時作戰的軍隊,雇傭軍應運而生。雇傭軍的兵甲衣糧基本上由國王提供,而且按時計薪,薪金數額無定制。雇傭軍及首領完全是為了戰爭而存活,提國王或領主打仗而從中獲取俸祿是他們賺錢的唯一手法。組成雇傭軍的階層很復雜,但主要是廣大貧民和流民組成,包括強盜、山賊和土匪流氓,或是因為受戰亂所迫、受到地方通緝,他們常常聚在一起推舉一人為首領,并輾轉受雇于任何一個肯出錢雇傭他們的人。但正是出于雇傭軍的獨特復雜的組成階層,他們紀律渙散,出征時常常燒殺搶掠,甚至內訌騷亂以至于臨陣脫逃,有損王師威嚴,遭到了社會群眾的普遍不滿。雇傭軍的來源廣泛,或是從本國其他地方雇來,或是來源于歐洲大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英格蘭社會的變與階層的流動,乃至于貴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中世紀早期英格蘭人口主要在東南部,約125萬至200萬人,其中9/10的居民居住在純粹的鄉村中,1/25的居民住在人口超過2000人的十個城鎮中,而這些城鎮是泥瓦匠、織工、皮匠的集中地。同時,這種特征的社會在農業經濟里也有體現:從基本自給自足的莊園農業到為市場生產的高利潤農業;從高利潤農業衰落到領主自營地再度出租及其后引起的莊園經濟的徹底瓦解。6可以說,正是由于社會的變動性和不穩固性為雇傭軍產生創造了條件。
為了彌補雇傭軍制度和騎士制度的缺陷,英王還不斷使用和加強地方民團。民團主要是負責地方上的防務工作,即主要從事于防御性而非攻擊性工作。民團由郡守負責召集指揮,由本地自由人組成,主要用來維護郡內社會秩序。早在11世紀初期,每個百戶區需要為當地民團提供200名成年壯實的民兵及軍需品,役期每年兩個月,這些都成了慣例。7從民團的階層來看,他是相對單純的,主要由自由民、市政居民甚至教士組成。同時,民團有時候會被征集入軍隊充當步兵和弓箭手,以及為騎士做侍從等工作,以此彌補國王軍隊的不足。作為雇傭軍和騎士軍隊的補充,英國封建王權不斷鞏固強化地方民團的軍事職能。1181年亨利二世還頒布了著名的《武器裝備法令》,以此對自由民自備武器以應召軍役作了嚴格的規定。這部法令的頒布使民團的力量大大增加,特別在約翰王時期,民團組織大大強化,在得知法王腓力二世準備入侵英格蘭時,約翰王即頒布命令組織與調集各處民團嚴陣以待,并令各郡選舉一名保安總隊長和四名保安隊長指揮戰斗。民團的來源最穩固可靠,而又無需王室承擔如騎士和雇傭兵那樣高昂的代價,因此他無疑是王權鎮守地方和輔助征戰的重要武裝力量。民團負責當地的治安狀況,本地人通過國家最基層的地方制度治理本地,減少了政府的行政壓力,因此亦不失是一支重要的地方自治力量。
由于英格蘭本土獨占一島與歐陸隔海相望,所以,建立一支海軍部隊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中世紀時的英格蘭籌建的海上軍事實力還并非近代意義上的海軍,他主要的任務還只是運輸兵糧或者是商業用途,并沒有把海軍納入正規的作戰序列或把海洋當成一種戰場來看。12世紀前英格蘭無需建立海軍,因為英格蘭控制著海峽兩岸的廣大區域,但為了滿足王權的需要,12世紀英王將海上運輸義務讓東南沿海的各個港口承擔,這些港口被授予貿易和行政權,鎮民被封為男爵,而代價是每年自費為英王提供55艘船服役,役期15天。此時所謂的英國海軍還極不正規,不構成軍事力量,只是由一些沿海鎮民以服役的形式組成,用來運送兵糧。然而好景不長,由于英法戰爭中的失敗而使英國在歐陸領土的丟失而急需鞏固海防,英國組建了一支王家艦隊共51艘艦船分布于15個港口,由倫敦商業大貴族雷金納德掌管,士兵實行薪金制。可見,這離一支成熟的海軍艦隊的水平還相差很遠,既然一名商業巨頭擔任王家艦隊的統帥,其艦隊的商業運輸用途便不言而喻,而這股海上力量除了高層由貴族掌控外,主力還是來自于靠近大陸的沿海諸鎮鎮民。
中古時代早期英王國封建軍事制度的發展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封建君主政治集權的趨勢。8而另一方面,從英格蘭軍事三大組成力量、海陸兩股軍隊的官兵來源來看,其構成的階層也有特殊性,因為只有貴族或有功之人才有可能成為騎士,所以騎士反過來又是彰顯身份的象征,至于普通民眾,在動蕩的中世紀早期只能居于軍隊結構的中下層。可以說,中古英格蘭的軍事制度同他的社會結構具有緊密的聯系,有著嚴格的等級分別,但隨著英國的近代化發展這種格局也將會隨之被打破。
[1]孟廣林:《英國封建王權論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頁。
[2]F.吉斯:《歷史上的騎士》(F.Gies,TheKnightinsociety),紐約 1984年版,第102頁。
[3]陳志強:《城堡·騎士·貴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
[4]約翰·赫伊津哈:《中士紀的衰落》,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頁。
[5]孟廣林:《英國封建王權論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頁。
[6]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