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安
(中共豐都縣委黨校 重慶 豐都 4082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解決好“三農”問題既是個重點,也是難點,處理好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是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村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上向城鎮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因此,完全可以把加快城鎮化發展作為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著力點。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人們提出了許多農民增收的途徑。例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大勞務輸出經濟、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等等。諸多途徑中,我認為,推進城鎮化建設是增加農民收入最為有效的途徑。
(一)現代農業作用有限。農民在農業的收入主要取決于農民人均農業增加值、生產成本、產出量及價格等因素。不可否認,通過發展發展綠色農業、物理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立體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改善農產品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根據市場調節農產品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競爭力等。但是,農民收入還要受農產品產量和價格的影響。一是我國農產品產量較高,呈現出供求平衡的格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解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但居民對農產品需求量已經比較飽和,即使收入增加,也不會增加太多農產品消耗。二是農產品的價格彈性低。在市場需求總量沒有實質性擴大的情況下,農產品減產,價格就會上漲,農產品產量高,價格就會下跌,進而導致農民收入下降或增產不增收。因此,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可以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可以讓農民維持穩定的收入,但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的作用卻有限。
(二)勞務經濟后勁不足。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進城打工逐漸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外出務工收入也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近年來,勞動力轉移出現新的情況。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剩余勞動力整體知識水平不高,勞動力結構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將會逐漸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適應技術含量較高的職業;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而打工的收入增長卻不能與之同步,出現許多農民進城又回鄉的“回流”現象,自2004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發生了“民工荒”,這說明勞動力轉移正面臨嚴峻形勢。因此,勞務輸出讓農民增收的后勁已經不足。
(三)財政投入無法承栽。有學者認為,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增強,完全可以實施像美國等西方國家那樣的財政直接扶持農民、補貼農業的措施。如果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糧食安全,加大惠農政策力度,這種方法可行,但把財政扶持當做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徑,目前來講是無法實行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數據,2011年我國農業人口占48.7%,共計65656 萬人,面對龐大的農業人口數量,我國政府目前沒有足夠的財力來大幅增加對農民和農業的補貼,沒有足夠的財力來增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
(四)城鎮化是必然選擇。由上分析可見,農民不可能單純從農業中獲得收入的大幅度增長.也不可能從到城市務工中獲得收入的大幅度增長,期待靠財政大量投入使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的想法也是不切實際的。[1]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城市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根據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城鎮化率到50%左右,大致與走出貧困、奔向小康相對應;城鎮化率到70%左右是走向富裕的象征,中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一般都在85%以上。在假定農業總產值不變的情況下,即農民來自農業的總牧入不變,并假設城鄉人口不變,當城市化率由A1 提高到A2 時,人均農業收入就為原來的(1—A1)/(1—A2)倍。這就如同把農民的總收入比作一個蛋糕,在蛋糕不能迅速做大的時候,通過減少吃蛋糕的人數就可增加每個人分得的數量。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1.3%,根據結論,假設我國城市化率提高1%,那么農民人均農業收入則提高2.1%,農民人均從農業中獲得的收入將增加146.5元。只有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持續地、有條不紊地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才能逐步增加農民的收人。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有著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每年將增加1300 萬人。據此推算到2015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達到3 億人左右。[2]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作生活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城鎮化過程本身就是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結果,它通過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轉移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使其能夠依靠城市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二)加速土地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城鎮化,農村人口將向城鎮轉移集中,從而減少現有農村人口。通過減少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可以增加農村人均土地占有量。然后,引入農村土地市場流轉機制,采取招標、轉包、租賃、入股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種植、養殖等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農戶手里,從而增加農業勞動者人均土地以及其它自然資源的占有量,達到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目的。借此,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使農村產業布局更趨合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成本和產量的關系,將取得農業規模經營效應,實現農民收入增加。
(三)擴大農產品消費群體,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城鎮化增加城市人口,增大農產品需求量,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城鎮化讓農民成為市民,把一部分農產品的生產者變為需求者,農產品的需求提高了。其次,農產品需求的增加就會改變農產品供求關系,有效阻止供大于求的農產品價格下跌,有些農產品價格可能還會上漲。[3]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也會提出更高要求,這將引導農民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業特色品種和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而農產品的優質化又激起消費者購買欲,進一步提高農民收益。
(四)提高農業補貼的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農業補貼是促進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國,雖然農業補貼起步較晚,但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業補貼主要是根據土地數量進行,而不是根據人口數量進行,因此,城鎮化的發展,將增加農民人均土地的擁有量,土地的集中程度,將直接影響到農業補貼的效益。促進土地合理集中,改變農業補貼“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使農業補貼發揮更大的真正的效益。
(五)輻射帶動農村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城鎮化發展將使城市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從而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首先,農村能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如交通、能源、通訊、教育、科技、文化等等。其次,農村勞動者在城市先進文化的帶動影響下,思想觀念將會轉變,勞動技能得以提高。這些對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轉移能力,拓寬就業空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均具有積極作用,進而增加農民收入。
(一)高成本的遷移,影響農民增收。農民從農村遷移到城鎮,要支付遷移成本。一是制度成本。目前的中國,仍有城鄉隔離的制度,如在戶籍管理制度方面對農民的歧視,尤其是進入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的農民在就業、醫療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二是就業成本。進城農民尋找工作,由于信息不對稱,必須支付相關信息成本,無法及時就業的農民,還得維持最必要的生活。三是生活成本。過高的房價抑制了農民對房地產的需求,但高額的房屋租金以及子女教育擇校費等使農民和城鎮居民相比,要付出更高的生活代價。四是風險成本。由于農民自身素質相對較低,加上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濟,因此,農民可能要承擔較大的風險成本,如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等。
(二)生產要素流失,影響農民增收。一方面,人才流失造成農民整體素質下降。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成為城鎮人口,他們中的許多人或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人群,或是掌握了一技之長的人員。在農業生產中,他們比一般農民取得了更好的收益,具有了更優的條件進入城鎮。目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如果再轉移出一部分文化素質或勞動技能較高的人群,這將會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財富流失造成農村資金緊缺。城鎮化進程中,部分農民到城鎮工作和生活。這些人中有很多是致富典型,積攢了不少的財富,當這些農民進入城鎮后,將帶走大量的資金,這在—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城鎮化發展觀。樹立科學的城鎮化發展觀。首先是要消除宣傳城鎮化進程中片面的正面或負面效應的做法,要充分權衡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利弊。從城鎮化的視角,尋找實現農民增收的路徑。其次要以農民增收為立足點,消除為城鎮化而城鎮化的思想,不能認為把農民遷移到城市,建一些工廠,修一段公路,蓋一棟房子,就是城鎮化。[5]我們須從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角度去發展城鎮化,切忌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追求片面的城鎮化。
(二)創新體制,破除影響農民增收的障礙。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很多與一些制度因素有關。要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更高效的促進農民增收,就要消除這些體制和政策障礙,對現行的制度和政策,如戶籍、土地、就業、社保、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進行梳理,從加快城鎮化、促進農民增收的要求出發,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破除城鎮化進程中影響農民增收的阻力和障礙。
(三)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城鎮化建設要強調注重實效,充分調動市場調節作用,有效配置資源,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必須要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依靠市場手段,克服在城鎮建設中過度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讓市場決定要素的流動和資源的配置,讓市場決定不同城鎮的產業布局、功能定位。無論發展大都市圈還是發展小城鎮群,都應以符合我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農民增收的實現為原則。[6]
[1]鄭良澤.全面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5,(2).
[2]姬便便.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