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峰
最近,有媒體披露了192家央企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年薪,其中年薪超過200萬元的有十多位。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以998萬元的薪酬位列榜首,長城開發的董事長譚文钅志和總經理鄭國榮,分別以600.79萬元和485.91萬元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對普通百姓而言,年薪幾百萬乃至近千萬元的薪酬,是個不可企及的天文數字。人們羨慕之余,也在質疑:國有企業的高管是否應該獲取如此高的收入?
有關統計顯示,在目前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去年有41名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年薪超過百萬元。總體上,央企的工資水平比社會平均工資高出近40%,這還不包括工資之外的福利和其他保險金、公積金等非工資收入。
領導一個大企業在市場上打拼不容易,與創造的巨額利潤相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收入高也可以理解。然而,因為國企的出資人是國家,資產歸全民所有,而且有些國企占有壟斷資源和政策優勢,所以社會上對其高薪有諸多詬病。
國企高管薪酬中存在的問題已引起管理層的注意,并著手對其進行改革。在2009年2月印發的《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財政部曾明確規定,國有金融企業負責人最高年薪為稅前280萬元人民幣。國務院國資委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管理。
2012年12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修訂并公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對央企高管的績效薪酬進行改革,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
據了解,央企高管薪酬由基薪和績效薪酬組成。基薪是固定的,績效薪酬取決于經營業績。新《辦法》進一步強化業績考核,絕大多數中央企業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權重提高到50%,利潤總額指標權重下降為20%。所謂EVA就是指經核定的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后的余額,這意味著在對國企高管的經營業績作出考核時,既要考慮企業獲利,也要考慮國企占用的大量國有資金所產生的成本。
2月5日,國務院批轉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要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在工作分工中,這部分改革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資委、發改委、監察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負責。
在今后的改革中,國企高管薪酬該怎么確定?對此,專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應該對高管薪酬設上限,但反對意見表示,國企作為市場主體應該用市場的方式進行管理,不應用具體數字來衡量。而且應區別對待兩類央企:一類是設置了行政準入門檻的壟斷行業的央企,另一類是沒有行政準入門檻的競爭性行業里的央企。對后者,如果其高管貢獻大,就應該拿高薪。否則,會造成國企人才的流失。
筆者認為,今后國企高管薪酬改革應兩條腿走路:一是總體上與績效掛鉤,從當期效益和長遠效益發展進行考核,避免高管的短期行為;二是職業經理人上崗要市場化。現在是領導任命的多,開放度不夠,容易滋生內部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