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國企要做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
■王文章
最近,國務院國資委針對中央企業連續發生多起較大生產安全事故發出通知,要求中央企業要切實將安全生產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將“要安全的效益,不要帶血的利潤”的理念貫徹到生產經營全過程。
中國是一個生產安全事故頻發的國家,這既與我們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有關,也與企業寧愿“出事后賠錢”,不愿在安全生產方面進行必要的投入,追求帶血的利潤有關。客觀而言,經過這些年大力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全國安全生產形勢已呈現出穩定好轉態勢。比如在2012年,安全生產事故總量大幅下降,全國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3.4%和29.1%,實現連續5年“雙下降”;重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7.8%和29.5%。但是,近期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央企接連發生的多起重大事故,有力地說明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離社會發展和人民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國務院國資委的通知把央企存在的問題再次暴露在公眾面前。央企經過這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已舊貌換新顏,從昔日的虧損大戶變成了盈利大戶。即便如此,央企還是受到了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批評。最近接連發生的一系列生產安全事故,也間接證明央企沒有認真履行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在安全生產方面起到其應有的表率作用。
那么,央企為什么會存在包括嚴重生產安全事故在內的一系列問題呢?需要從央企的角色談起。
央企是中國國有企業的代表,而國有企業不僅在中國存在,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存在,因為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般而言,國有企業承擔著政府調控國家經濟、改善社會分配和實現政府特定目標等重要任務。因此,國有經濟的經營范圍一般受到嚴格限制,主要是經營經濟效益不佳但又為社會所必需的領域,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這些領域民營企業一般不愿進入。
我國只是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還很不成熟,加之這些年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政府職能轉變落后,因而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
要知道央企一旦進入了經濟的競爭性行業,就必將按市場競爭原則來運作,即以獲取超額利潤為第一目標。企業獲取利潤無可厚非,否則就不是企業了。只不過央企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它既有企業屬性,又有行政級別待遇,不少央企老總享有正部級或副部級待遇,或者本身就曾是政府高官。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社會和市場對其監督非常困難。更何況我國法治不健全,政府監督也常常不到位,天長日久,央企老總和企業員工為了自身的利益,就會一門心思地想怎么多賺錢,承擔社會責任和安全生產的意識就會日漸淡漠,久而久之,央企想避免生產安全事故就變得很困難。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要避免和減少安全生產責任事故,除了政府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監管外,也要對央企的角色進行準確定位。也就是說,要按照我們過去確定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包括央企在內的國有經濟要逐步退出國民經濟的競爭行業領域,擴大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國有企業要樹立服務意識,不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標,而以服務國家和人民為第一目標,做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更多地關注資源環境,更多地造福社會,更多地提升企業形象。同時,央企在生產方面要樹立牢固的安全發展理念,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治理安全隱患和杜絕非法違法行為,成為全國安全生產的模范。
(作者系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