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日明
以利率市場化破除國企特權
■聶日明
4月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政府與市場:新環境新思考”分論壇中,國企改革再次成為焦點。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張維迎指出,國企越來越強大,政府干預越來越多。如果政府不逆轉國有部門主導的、國企主導的經濟,中國經濟將無法繼續增長。
國企要不要改革,并不缺乏共識。即使是國企的老總,也沒有人說國企不用改革。但國企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爭議卻很大。其實國企并不是洪水猛獸,從全世界來看,國有控股、參股企業的形式并不罕見,比如著名的汽車公司德國大眾,德國就曾立法保證對它的控制權,在今天,大眾在全球依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公司。
那為什么中國的國有企業卻成為全民指責的焦點?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國企所享有的非市場的特權。這些特權包括特殊行業的壟斷經營,競爭性行業政府的偏袒,以及全面享受要素的低成本優勢。
在關鍵性與基礎性行業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對上下游競爭性行業的民營企業榨取經濟租金,廣泛存在于電力、石油等行業,是一種變相地汲取民企利潤的模式,民企變成國企的打工仔。在競爭性行業中,國企與民企同臺競技,政府拉偏架的現象也比比皆是。2004年中央宏觀調控重在抑制經濟過熱,江蘇鐵本上馬百億項目被叫停,而同期寶鋼擴張產能達50%卻毫發無損。2009年更出現了巨額虧損的國企山東鋼鐵并購盈利豐厚的民企日照鋼鐵的事件。
國企改革要成功,核心在于破除附加在國有股權上的特權。事實上這已經不再是禁忌,央行副行長劉士余不久前就公開探討國有銀行的國有股減持。關鍵在于,在國進民退的盛宴中,國企賺得盆滿缽滿,它們有什么動力去拆分、私有化?鐵路、電力、石油的反壟斷改革喊了這么多年,結果越改革越壟斷,根本看不到希望。因此,國企改革需要一把熱刀子,只有它才有可能在國企這塊凍黃油身上切出突破口。
那突破口在哪?筆者認為,還需要實現資金、土地等要素的市場化,也就是破除國有企業在要素上享有的特權。中國市場經濟發展至今,資金與土地的市場價格發現機制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有最后一腳未踢出去,就是真正的價格市場化。信貸市場的利率水平遠遠低于債券市場,更遠遠低于非正規金融體系的水平,土地市場存在大量無償劃撥土地給國有企業的現象,這些嚴重干擾了市場資源的配置。近年來央企頻頻拍得地王,大肆進行土地儲備,憑的不是對市場的高瞻遠矚,也不是雄厚的原始積累,而是它們可以從銀行獲得便宜的貸款。金融危機時,國企沒有奄奄一息、瀕臨破產,也是因為有低廉、持續的銀行貸款給它們輸血。
當然,推進利率市場化已經成為金融管理部門的主要目標,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利率市場的進程中不再有國企的特權,不搞半拉子改革。只要將改革的目標聚焦于此,最起碼可以保證,在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會迅速下降。同樣的資金成本的起點,我相信民營企業會表現得更好,從而打破國企盈利的假象。這一把熱刀切下去,部分國企的淘汰,也會增加對其改革的動力,繼而推動國企改革進程,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