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 楊德超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服務型政黨,并把“服務”上升到一種理念高度。建設服務型政黨,是我們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是應對各種風險和考驗的客觀需要。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建設服務型政黨的精神實質,找準建設服務型政黨的切入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才能使我們黨適應新的形勢,更有生機、更富活力。
1944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文章,從此,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把“為人民服務”寫在自己的光輝旗幟上。1945年,黨的七大明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并進一步提出了“領導就是服務”。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指出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服務型政黨是題中應有之義。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發展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要求“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提醒全黨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要求建設服務型政黨。習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始終將服務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通過90多年的接續奮斗,逐步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國內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胡錦濤同志強調,全黨同志必須牢記,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只有牢牢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全面推進服務型政黨建設,才能使我們黨的事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從國際看,當今全球局勢風云變幻,世界全面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西方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地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攻擊、滲透和破壞,妄圖遲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西亞、北非等地區一些國家政權興衰更替的事實警示我們,只有牢固樹立服務型政黨的理念,建成真正的服務型政黨,才能夯實我們的執政基礎。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民對權利追求的提高,迫切需要我們轉變服務觀念,由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和道德的具體要求轉變為執政理念的內在訴求,凸顯出“把人民舉過頭頂”的執政觀。在建設服務型政黨的過程中,只有明確指導思想、強化制度保障、明確檢驗標準,才能確保建設服務型政黨沿著正確的方向取得預期的效果。
第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服務型政黨建設。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建設服務型政黨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在建設服務型政黨的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本,按照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黨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強化“權為民所賦、利為民所謀”的觀念,構建服務群眾的體制機制制度,優化政黨組織結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創新政黨服務方式。
第二,要以制度建設保障服務型政黨建設。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服務型政黨建設是我們黨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作出的涉及執政黨執政理念、治理模式等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服務型政黨建設很容易成為一句口號或者“運動式”的形象工程,進而影響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只有通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服務型政黨建設的動力機制、考評機制、問責機制等,才能真正將服務型政黨建設落到實處。
第三,要以作風建設為重點推動服務型政黨建設。作風建設的優劣與服務型政黨建設息息相關。當前,黨的作風建設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服務型政黨建設效果的評價。比如漠視群眾疾苦、方法簡單、作風粗暴、與民爭利現象時有發生;政績觀不正確,大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有所滋長,講排場、比闊氣、揮霍浪費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講感情不講黨性、講關系不講原則、講和氣不講正氣等問題。只有下大力氣克服這些作風方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服務型政黨建設。
第四,要以人民滿意作為檢驗服務型政黨建設成效的標準。為人民群眾服務是建設服務型政黨的目標,人民群眾是檢驗服務型政黨成效的最權威的評判者。黨執政的權力來源于人民,黨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服務型政黨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有實實在在的成效,讓人民群眾得到真真正正的實惠。
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服務”是本質屬性,也是最重要的執政方式。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今世界各國政黨改革的必然趨勢,回應執政黨建設的時代強音,呼應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服務型政黨建設。
一是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你把群眾捧在手上,群眾才會把你記在心里。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中央總結以往成功經驗,根據形勢任務變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要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主線,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終保持思想純潔、隊伍純潔、作風純潔、清正廉潔。要牢牢把握“為民務實清廉”這個主題,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堅持實干富民、實干興邦,多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實事。要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保障和增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二是加大作風建設整頓力度,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推進服務型政黨建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要求,認真開展作風建設專項整頓,著力整治慵懶散奢等不良風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懶增效率,以治散正風氣,以治奢樹威信。要著重加強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作風整頓力度,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風氣。要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引導他們增強黨性觀念、群眾觀念和法制觀念,著力解決辦事不公、作風粗暴等問題。要把督促整改和嚴格執行紀律結合起來,嚴厲處理因作風不正等引發惡劣影響的問題。
三是要建立健全建設服務型政黨的制度體系。要健全完善民意調查摸排、民意快速反應、民意定期研判機制,及時準確地把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要完善黨員領導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評價辦法,確保領導干部定期接訪、定期到基層調研和定期組織干部下訪等措施落到實處。要建立健全黨性定期分析制度,對照黨章要求和群眾意見深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切實解決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的突出問題。要建立健全“務實科學,客觀準確,組織認可,群眾滿意”的服務型政黨建設考核評價機制,增加考核指標設計中的服務型政黨建設的比重,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及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要加大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增強制度剛性,提高制度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