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比較行政法研究所所長楊建順撰文指出,近年來,“村官”腐敗事件多發,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2011年《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試行)》為促進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范,但是,其中所提及的制度都比較籠統。應當分門別類地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提供各類行為規范。鑒于實踐中“村官”手中掌控的農村土地資源支配權幾乎不受制約,成為其尋租、腐敗的主要資源,應當在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中重點充實這方面的規范,確保村民對相關活動的全過程參與。村委會等基層組織人員從事“屬于依法從事公務的范圍”的公務活動,從實效性的角度考慮,應當制定盡可能明確的權責規范和程序機制,提供判斷取舍的標準,尤其應當在其中明確規定必要的村民參與機制。鄉鎮人民政府履行其“指導、支持和幫助”的職責,同樣應當在其過程中導入村民參與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小軍前不久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當前,行政管理領域的建規立制,往往都是由主管部門主導完成的,即所謂“部門立法”。“部門立法”有其先天性缺陷與不足,需要彌補。需要建立多元參與的立法機制,確保立法程序上的公開、公眾參與以及監督審查。在啟動立法階段,需要充分說明立法理由。在立法過程中,要保證公眾的有效參與,完善立法審查機制,確立規范的糾錯機制。另外,提高立法質量需要強化立法的可操作性,在立法過程更加注重利益的協調平衡,更加注重立法的細化和可執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