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朱 鈞
(作者系威寧自治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駐村干部應根據基層的發展變化,不斷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努力實現“三個轉變”,推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扎實開展。
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今年2月,省委作出選派3萬名干部組建成6000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群眾,真蹲實駐、真幫實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駐村干部應根據基層的發展變化,不斷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努力實現“三個轉變”,推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扎實開展。
強化服務群眾意識,從“帶著命令下去”向“帶著感情下去”轉變。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這段話至今仍有警示意義。
駐村干部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其行政效能直接影響著農村工作的成效。駐村干部首先要強化服務意識,從以往的“帶著命令下去”向“懷著對群眾的真摯感情下去”轉變。
在工作中,駐村干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群眾切身利益出發,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要放下架子,情系鄉村,把自己作為村干部的一員,融入到村務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參與而不包辦,幫忙而不添亂”。要把自己作為一名普通農民群眾,走村入戶和群眾交流溝通,聽取和了解他們的想法、意見,積極向農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惠民利民政策。
總之,駐村干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要以服務群眾為主,以群眾的利益為先?!耙獛е詈竦母星樽鋈罕姽ぷ鳌?,這是每一名駐村干部都應該而且必須做到的。
提升服務群眾能力,從“不能對癥下藥”向“善解疑難雜癥”轉變。針對當前群眾工作呈現出主體多元化、利益多樣化、需求差異化、問題復雜化等特點,駐村干部要主動適應時代發展,從不敢做、不善做、不能對癥下藥的狀態中擺脫出來,加強理論學習、實踐鍛煉、思考總結,在解決基層各種“疑難雜癥”的實踐中錘煉黨性作風,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
毛澤東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瘪v村干部要獲得群眾的支持,就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駐村干部要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排查和調解村民的矛盾糾紛,盡力幫助當地農民群眾解決“行路難”、“灌溉難”、“看病難”等一系列實際問題;要幫助當地的孤兒、留守兒童,五保老人、貧困戶等弱勢群體解決實際困難,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對有勞動能力、有致富想法的貧困戶,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他們搞種養或以勞務輸出等方式脫貧致富。
只有不唱高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績工程,愛民、親民、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肯定。
創新服務群眾方法,從“授人以魚”向“共建共享”轉變。由于山區農村的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農村的服務模式,主要是資金傾斜、產業扶持、技術幫扶等方式。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也應有所創新。
集眾木方成大廈,合眾力方成偉業。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凝聚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智慧和力量。這就要求駐村干部在基層一線的具體工作中,把黨和政府出臺的惠農利農政策落實到位,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解釋到位,把涉及群眾利益的有關問題解決到位,化解社會矛盾,營造和諧氛圍;要融入群眾、凝聚群眾、帶領群眾、依靠群眾,共同創造性地推進各項工作,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