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波
(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森林經營部技術推廣站,黑龍江 加格達奇 165000)
當前,汽車運輸企業的成本核算在理論上尚沒有基本的方法,在實務中也沒有可參考的模式,各企業的成本核算大多根據企業性質的不同以及對運輸成本概念的理解,采用不同的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從而導致各汽車運輸企業的成本核算呈現出多樣化現狀。汽車運輸企業是為客戶提供貨運、物流及后勤保障服務的經營組織,生產的是一種無形產品——服務。汽車運輸企業的成本可以分為兩類:營運成本和非營運成本。其中,營運成本是指與汽車運輸有直接聯系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營運間接費用。非營運成本主要包括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可以歸結到某一趟運輸產品成本之中的材料,如用于蓋車的篷布和尼龍繩等;直接人工成本是指提供服務產品的人工費用,如專門為某一趟運輸登記過路過橋費、開路簽、計算出車補助等人員發生的人工費用;營運間接費用是汽車運輸企業成本中除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以外成本的統稱,在整個營運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裝卸、運輸、搬運設備的折舊、維修費養路費、勞保費、燃料費、備件費、修理費、事故費、差旅費、罰款等。營運間接費用分配不合理,扭曲了成本計算結果。
汽車運輸企業的營運間接費用包含的項目范圍廣、種類多,在營運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如運輸車輛的過路過橋費、修理、罰款等。長期以來,汽車運輸企業采用單一的標準對營運間接費用進行分配,如以產量或人工工時作為標準進行分配,不能真實地反映成本的實際情況,扭曲了成本計算結果。
2.1 營運間接費用比例高間接費用比例高的企業采用單一的分配標準進行間接費用的分配,往往造成產品成本計算結果失真。作業成本法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提出的。汽車運輸企業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涉及的間接費用額遠遠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額。在這種情況下,作業成本法可以提供較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更為準確的成本信息。
2.2 汽車運輸企業的個性化服務要求高汽車運輸企業提供的是無形的服務,每個客戶所要求的服務都是不一樣的。對于汽車運輸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可以按客戶、按地區或按運輸路線進行成本計算,提供詳細的成本信息,滿足個性化服務管理的要求。
2.3 汽車運輸服務過程的可分解性汽車運輸服務過程雖然復雜,但都可以分解為一系列單獨的活動(作業),比如可以把倉儲分解為裝卸、搬運、驗收等,這為汽車運輸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提供了基礎。
以一個1000人左右的國有運輸企業為例,探討應用作業成本法的效果。
3.1 規范源頭管理,降本增效在采購環節上,實行招標、議標和對標采購制度,堅持“陽光采購”,確保備品備件的最優性價比。對大宗產品實行招標采購,對價值高且數量少的物品采購實行對標,對價值低且數量少的物品實行議標。由此采購成本大幅下降,原輔材料以及備品備件質量卻有了明顯提高。對14個常用車型的備件進行招標,對41個品種進行比價、議價,最終確定中標單位39家,全年簽訂采購合同415份,完成采購金額1900余萬元;通過招標、比價,全年共計節約采購費用22萬元左右。
在備件質量上,嚴把備件質量關,積極開展修舊利廢工作。采取專職質檢員、采購員、保管員共同驗收制度,對出現質量問題的備件,堅決予以退換,全年共退換不合格11備件批次,挽回經濟損失11萬元。深入開展修舊利廢工作,修復輪胎、備件等共計價值15萬元;對廢舊備品備件實行循環利用,能用舊的不領新,能用零件不領總成,降低了備件消耗。在消耗環節上,對燃料、輪胎、備件等消耗實行千元產值專項管理,考核同獎金直接掛鉤,堵塞了漏洞,有效控制了變動成本。
2007年千元產值備件消耗70元,較2006年降低了19元;2007年千元產值燃油消耗125元,同比2006年降低11元;2007年千元產值材料消耗54元,同比2006年降低了9元。
在生產環節上,公司設備更新、改造力度進一步加大,優化管理,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每年舉行一次“技術比武”,對前3名分別授予“崗位狀元”及“崗位技術能手”的稱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骨干。他們經驗豐富,業務純熟,是生產技術能手,也是各崗位的楷模,起到了“比、學、趕、幫、超”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企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3.2 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公司以全面預算管理為尺度,做實做細崗點、單車、個人的成本控制工作,進一步深化精細管理,實現生產運作的低消耗、高質量、高效益。算好成本賬、利潤賬、投入產出賬,重點控制變動成本,本著優先保障生產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有層面控制各項支出,嚴控非生產性支出,促進降本增效工作深入開展。以提升管理績效、生產組織績效和職工工作績效為切入點,各司其職展開降本增效工作。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期間會根據本年各項指標完成情況、設備使用率及下年工作安排等情況進行指標分解,并同責任人簽訂“經濟責任制”合同書,考核工資性費用、福利費、折舊、養路費、勞保費、檢修費、管理費、燃料費、材料費、備件費、修理費、事故費、差旅費、罰款等。
4.1 作業成本法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是僅僅在于計算產品或服務點的成本,還在于計算各種作業耗用資源的成本,本質上是計量分析資源的流動。
4.2 實施作業成本法應遵行成本效益原則,任何一個成本系統并不是越準確就越好,關鍵還須考慮其成本,作業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業分析確認、記錄和計量,增加了成本動因的選擇和作業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增,作業成本庫的選擇,可使成本效益平衡。
4.3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間費用,計算出來的成本指標值比按傳統的完全成本法計算的結果差異很大,實施時應注意現行成本制度的銜接和融合。
[1]李天民.現代管理會計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
[2]喬志敏,張文新.資產評估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齊國棟.優化運輸結構 提升創效能力[R].安鋼汽運,2007.
[4]史建鋒.發揮設備技術優勢 強力推進降本增效[R].安鋼汽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