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心身體的健康,還越來越多的關注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學生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社會必須從認識上、行動上幫助這些學生走出“郁悶”,重新擁有陽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態。
作為高職院校中的一名教師,通過擔任班主任,在與學生近距離接觸時,發現“90后”的學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問題:
高職院校的學生因為與本科失之交臂,所以在學習方面逐漸沒了興趣和動力,也沒有學習的目標,再加上高職院校的教學方法方式、課程設置與高中截然不同,就導致許多學生是被動學習,既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有的甚至放棄學習,排斥學習,放縱自己,最后造成休學、退學或留級。
目前,中國高職院校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部分學生都承受著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精神困擾,而他們往往又不知道該如何化解,有些貧困的學生甚至放棄學業開始打工,有的就產生了自卑心理,更有甚者不但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反而還埋怨父母沒有本事,自己卻“打腫臉充胖子”,這些都是因為貧困而產生的生活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平時在父母身邊嬌生慣養久了,第一次離開家,開始獨立生活就不適應,總是有很多學生報到沒幾天,就抱怨種種不好,自立能力較差,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都反映了現在一部分學生的交際狀況。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交際問題主要是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缺乏自信,不敢與老師、學長等年長的人交流;還有一些學生不敢在人多或是公共場合講話。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及時的發現與解決,就有可能造成學生抑郁或自閉。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一部分學生都有過感情經歷,但是當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卻不能很好的解決,不能冷靜的處理問題,有的用自殘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還有一些心理脆弱的甚至用自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讓自己走向極端,造成的悲劇。
互聯網的覆蓋和大范圍使用,雖然方便了現代辦公和信息的傳播,為學習和生活帶了方便和樂趣,但與此同時,也帶了很多隱患,由于部分十六七歲的孩子自制力較差,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很容易被網絡所誘惑。目前,有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中,在游戲中釋放自我,久而久之就為之曠課、通宵游戲,荒廢了學業,有的甚至猝死在網吧中,也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還有一些學生,思想單純,輕信網絡上的信息,造成被騙。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學生在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有的因為一次面試失敗,就會出現無所適從、緊張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
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也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是來自單親家庭或者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這些孩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閉癥或者抑郁癥,不愛與人交流、不能與人坦誠相待、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積累形成的,當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社會,這個問題就更加凸顯出來。也有少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任其自由發展,沒有約束與管教,部分自制力差的、是非觀念模糊的學生就染上了一些惡習,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我國心理學科不夠發達、社會重視不足。據國家衛生部2001年公布的數字,中國每百萬人口只有2.4個心理工作者,10個精神科醫生。而美國現有臨床心理學醫生、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28萬人,每百萬人口就有550個心理學家,157個精神科醫生。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的心理醫療在技術上和環境上還趕不上國外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全社會對心理醫療的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社會中道德失范的例子屢見不鮮,一些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漸漸滋長起來,學生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信息的傳播,接受了這些不正之風的影響,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學校教育對心理素質教育方面有長期缺失的狀況。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學校長期都是重視成績的提高,忽視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這無形中給高校的教育埋下了諸多隱患。比如“硫酸潑狗熊”的案例,就說明大多數學校片面重視學生成績,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使得這些看似優秀的學生發生了嚴重的人格偏差。雖然不少學校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在一直探索與改進,但仍然擺脫不了一些認識誤區。比如許多大學里出現的心理輔導站、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實是建立在德育輔導的前提上,而對于如何以科學和有效的手段來幫助學生這一心理弱勢群體,為迷惘苦惱的學生編織一張心理健康的保護網,卻仍然是缺乏考慮和實踐的。
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重視孩子的成績,保證孩子在健康溫馨的環境中成長,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應該充分發揮家是港灣的作用,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正確看待挫折,走出陰影,樹立信心。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應多鼓勵,少批評,增進孩子的上進心;發現問題不要一味的辱罵孩子,而是要多與孩子交流,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換位思考幫助孩子。
目前,雖然沒有多少學生去看心理醫生,但并不是說學生群體中就沒有心理問題,而是觀念上的誤區使他們不習慣看“病”。其實,心理疾病絕不是精神疾病,作為“病人”,首先要自己愿意看病才能起到效果,才能解決具體問題,釋放心理壓力,所以大學生一定要走出誤區,樹立起健康的心理衛生觀念,正視自己的心理疾病,這樣才能真正征服心理問題,讓自己健康爽朗起來,否則不管是心理咨詢還是心理醫療,都起不到根本的效果。
社會應更加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宣傳一些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宣傳片和廣告,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向健康方向發展;也可以在網絡上開設實實在在的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網站,及時幫助學生自我判斷和咨詢,而不是形同虛設的擺設。對于有問題的學生社會應該給予一些幫助和指導,而不是單單依靠家庭和學校的力量。
作于教育部門,應該從小學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和心理工作室,讓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過程中都有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目前,各高職院校開展的心理咨詢仍然比較單一,而且流于形式。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應該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方式結合進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方便,可以為學生經常、及時、有效的進行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高職院校的心理指導工作要科學地把握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嚴格區分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或心理咨詢中心與專業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差別。在心理輔導工作中應該承擔“知心大姐”、“生活好朋友”的角色,而不是以醫生對待病人的姿態去接待前來咨詢求助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