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彤 楊 帆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 北京 100048)
隨著大學教育的發展,在中國高等院校中,由專科性大學發展成為多科性大學的數量不斷增加。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基礎課在大多數院校歸屬于必修課范圍,這就導致了可能會出現同一位英語教師承擔分屬于不同學科班級的大學英語教學任務。尤其是在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高等院校中,這個問題尤為突出。一個分級班級通常由來自各個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雖然其英語水平相差不大,但其在課堂上的表現及在英語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都不盡相同。正如建構主義理論所闡述,不能對學習者作共同起點、共同背景通過共同過程達到共同目標的假設,學習者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背景接受學習的,不僅是水平不同,更為關鍵的是類型和角度不同,故應以各自背景作為產生新知識的增長點。(楊維東,2011)本文將對工科類和藝術類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表現的差異進行對比,并對造成其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于如何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問題,設計出具有學科傾向性的英語教學。
工科類大學生在高考中體現出的英語水平與藝術類學生相比是有優勢的,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工科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明顯低于藝術類本科生。在課堂學習的嚴謹度方面,工科類學生則明顯優于藝術類學生。工科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生顯得尤為沉默。經常會出現面對英語教師針對英語課文提出的引導性問題表現“麻木”,不做出任何反應,甚至會達到全班同學集體沉默的狀況。特別是對于一些在語法、詞匯層面上均符合工科學生水平的難度較低問題,學生積極性同樣不高,甚至不知如何回答。這種情況使得課程的進展十分困難。一方面學生不能有效的對課文的語言環境產生應有的興趣,另一方面英語教師在感到棘手的同時也會影響其教學的熱情。為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及對課程的建議,筆者分別在北京某高校2012級一個工科類班級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和一個藝術類班級(工業設計專業)中進行學生不記名課堂反饋,要求學生從自身問題、對大學課堂的需求以及對教師的要求等方面對大學英語課進行評估。其結果顯示大多數工科類學生自我定位 “較為害羞”、“比較內向”,其實 “內心實際非常向往參與課堂活動”、“希望老師能給更多的時間適應大學英語課堂”等。
與此相反,藝術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則十分活躍,樂于參與到大多數教學活動中來。而且,與筆者的預期相反的是,藝術類學生在課堂中,盡管其英語基礎并不扎實,但大多數學生并不恐懼說英語,這樣的英語學習態度在英語口語的學習中是非常有利的。但在課堂嚴謹度層面,藝術類學生表現得比較散漫。遲到、曠課現象時有發生;對于老師安排的作業、課下小組作業等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較差。
相對于藝術類學生,工科類學生的英語基礎是有優勢的。由于大多數工科類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讀于理科班,其英語基礎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生稍遜。以北京市某高校為例,工科類學生的入學成績均在一批次錄取分數線以上。英語成績雖然與文法類、經管類學生等非英語專業學生相比稍遜,但平均成績仍在及格線以上。在英語基礎背景方面,其課堂反饋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很少接觸課外英語閱讀材料”,“對英美文化知識了解較少”。而這些課外英語常識在實際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工科類學生平時的文學類書籍閱讀量不夠,導致其語言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這對英語學習也存在嚴重影響。
藝術類大學生是一組特殊的群體。每年高校藝術類招生考試由藝術專業課和文化課考試兩部分組成,其中專業課成績占主要地位,高考錄取中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比非藝術類學生要低很多。這導致藝術類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以專業技能為主,對文化課缺乏重視和系統的學習。李新國(2006)對某大學藝術類新生所做調查顯示,該校2004級藝術類學生英語入學成績平均分為52.65分,只達到了總分的35%。大多數藝術類學生沒有掌握較完整的英語語法知識體系,基礎詞匯的認知不達標,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了解有限。
男、女大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方法以及自身思維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異,女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較男生強,而且她們更善于使用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而工科類班級通常以男生居多。黃偉紅等(2009)等對湖南某大學工科學生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在回收的440份問卷當中,女生僅為81名,占總數的18.4%。又如田杰(2001)對淮陰工學院300名工科新生的調查中顯示,女生占總數的15%。因此,這可能是造成工科班在英語學習問題的原因之一。
同時,工科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影響英語學習。大多數工科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讀于理科班級,更注重數理化學科的學習,較擅長理性的邏輯思維。對于英語這樣一門以記憶內容為基礎的學科,他們更習慣于用解決邏輯性較強學科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因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陳偉(2007)等通過對理工科大學生英語學習心理障礙的研究發現,他們在英語學習動機、情感和認知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使他們在英語學習時對信息的接收受到影響,信息難以進入語言習得機制,導致英語語言能力的內化出現了問題。
藝術類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性格則有著明顯的差異。藝術專業強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主張學生在學業中發展自由個性特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受藝術思維特征的影響更習慣于直覺和形象思維,更富于情緒、情感和想象。在認知過程中常常處于跳躍性思維,情緒易產生波動,長序性思維較弱。在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更追求個性化,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拘小節。這些特點對于英語學習來說有益的方面是,藝術類學生敢于使用英文,不怕犯錯,樂于表現自己,有利于組織學生實施課堂活動,如小組討論、辯論和演講等。然而,英語作為語言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穩定的學習態勢。同時,英語學習需要掌握較大的單詞量、閱讀量等,這些都要依靠平時的日積月累。因此,藝術類學生在接受語言信息的能力和效果方面要相對薄弱。(杜欣,2008)
教授工科學生和藝術類學生英語,要采取不同的個性化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工科類學生和藝術類學生區別對待,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對于工科類學生,教師應更注重如何調動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筆者認為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足夠的自信和放松狀態。在思想基礎上,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會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交流思想,啟發學生思維,教學本身是一個教師與學生探討知識的過程。在教學環境上,歐美國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如允許學生隨意提問,適當改變教室格局,使教室的環境更隨意舒適等。以上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工科類學生的課堂焦慮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一些高等院校僅是放慢了教學節奏,“講得慢一點”。而放慢教學節奏可能導致完不成教學計劃,出現“虎頭蛇尾”的教學現象,一些重點內容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被忽視。藝術類大學生在大學英語的學習中缺少的更多是基礎知識,因此更多基礎知識的傳授是必要的。教師應把英語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語法、句法和基礎詞匯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做到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起到引導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理論認為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學習新的行為,而不需要凡事親身體驗。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榜樣的示范作用對學習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在課下組織工科學生、藝術類學生與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一起進行英語小組學習或英語角活動。通過榜樣的力量介紹優秀的英語學習經驗,或在一個相對自然的狀態下示范英語的應用。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可以在無意識、放松的狀態下獲得英語學習的正確態度。而率先被影響的學生,其本身又會成為其他同學的榜樣,有效的傳播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可以用到的方法比較多,以上提到的幾點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要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做出更多的努力,從根本上解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計劃,積極鼓勵學生的微小進步,高校英語的發展必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1]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
[2]李新國.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的尷尬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
[3]黃偉紅,何小陽.一般大學工科大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及對策[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9.
[4]田杰.工科學校大學生英語學習“需要”的調查[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1.
[5]陳偉.理工科大學生英語學習心理障礙調查[J].中國成人教育,2007(13):103-104.
[6]杜欣.高校藝術類英語教學的思考和實踐[J].科學教育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