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云
(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有19處表述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網絡、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更重要的是,報告明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國特色星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這“四化”同步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充分反映了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黨中央對信息化的高度重視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種手段,而成為發展的目標和路徑。
以預見科技新趨勢及其帶來的社會革命而知名的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出版的新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語言,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也就是說,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建設將得到加快發展。在上個世紀末,我國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也提出了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的要求,但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可以說是第一次。
1)信息化促進了管理方式的重大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本身就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客觀要求,在信息社會,決定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不再僅僅是城市的基礎設施、政府的優惠政策等,而是集中到重負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效率上來。網絡問政,近年已成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執政新風,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加快黨政機關的信息化建設和辦公自動化建設,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等硬環境的建設,是深化網絡問政的首要前提和基礎條件。
2)信息化帶動了行政質量和效率的極大提升。
3)信息化促使社會服務和公眾監督大大強化,社會服務平臺經過不斷優化升級,政務信息的公開程度不斷提高。
網絡問政作為一種新的問政途徑,在我國開展的時間還比較短,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根據相關部門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網名結構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在年齡結構方面,十歲到三十九歲的相對年輕人群所占比例較大,通常占網民總數的80%以上。其中,十九歲以下的占33%,二十至二十九歲之間的約有30%,三十歲至三十九歲的約有20%。其次,在其所處社會職業職位方面,學生所占的比例最高,約為30%,普通上班職員約為15%,國家公務人員約占10%,個體戶及自由職業者分別約占7%左右。第三,還有地理區位方面,生活在較發達的東南沿海以及部分大型城市地區的城鎮居民對網絡的關注度以及使用率較高,而西部欠發達的地區以及農村民眾接觸網絡則較少。
互聯網具有虛擬性,從而可以讓一件的發表者暢所欲言,面對某些比較偏激的網絡發言貼時。非常容易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跟帖時候常常使用很多情緒化和宣泄性的話語,卻不用承擔責任,從而使得一些虛假信息愈演愈烈。由于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同,網民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良莠不齊,這使得網絡民意的表達難免出現參差不齊的狀況,有時甚至出現許多常識性的法律錯誤。上述情況的出現,都給各種虛假言論、惡意言論提供了溫床,從而對政府的形象及權威、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我國的領導干部群體的年齡構成很全面的,許多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相對年長,由于年齡方面的限制,他們對于網絡并不是很熟悉,這使得針對這部分領導的網站形同虛設,很多通過網絡表達的意見和疑問無法傳遞給領導干部。其次,由于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很多領導人并沒有認識到網絡民意的重要性。
民眾通過互聯網針對黨政機關的方針政策、方式方法等方面表達疑問和建議,但是,很多時候卻不能得到及時的回復。現階段很多地區政府網站回復網民的留言都是相關政策方針的復制粘貼,很少得到有效的回復和反饋。很多網絡問政版塊的內容很長時間也沒有更新,對民眾的太對也不難看出敷衍,將問題止于解決階段,并不重視網民的滿意程度,網民滿意調查也形同虛設。
各級政府公務員應樹立科學民主的網絡問政理念,以理性寬容的心態對待網絡民意,并通過有效的程序保障,形成良性的執政習慣,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執行力;整合資源,解決問題,利用互聯網,一方面整合信息資源,聽民意、聚民智,進行理性思考、科學決策;另一方面把科學的決策轉化為廣大民眾改造世界的實踐,實實在在地推進各方面問題的解決。
1)網民留言辦理機制。很多省市區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建立起辦理回復人民網網民留言和市長信箱的固定工作機制。
2)網絡發言人制度。網絡發言人制度是傳統發言人制度在互聯網空間的眼神和拓展。它告便了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拉近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距離,提高政府部門處理信息的效率,培養政府官員勤政廉潔、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從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3)網絡問政評議和問責制。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不僅要吸納組織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還要吸納一般干部群眾,特別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參事、專家學者、新聞媒體等參與評價。設置系統化的評價指標,把組織領導是否有力、制度建設是否科學完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辦理結果是否被認可等納入評價范圍,同時細化和量化評價項目,形成一個比較全面、具體的評價內容和標準體系,提高評價的廣泛性、代表性和準確性。
1)健全網絡法制體系。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造成網絡上魚龍混雜。而現行的法律體系對網絡缺乏相應的約束力,在遵循網絡立法適時性、整體性。針對性和國際性原則的基礎上,創制一部結合網絡技術和政治民主的基本法律,內容上既要規范網絡秩序,又不能妨礙公民政治參與的自由,在秩序和自由之間;體現兩者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2)加強網絡法律監管。一方面,重視、吸取網民意見,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另一方面,對那些利用網絡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必要時采取法律措施,依法規范網絡輿論。除了促進立法,需要進一步明確網絡法律監管的主體,明確各管理部門之間的權責,建設一支高數值的網絡執法隊伍,加強各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加大對網絡違法犯罪案件等查處和打擊力度,整治網絡秩序。
3)依法治理網絡。當下,一些網站及其意見領袖由于受商業利益的影響而出現公共責任蛻化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視聽,任意主導輿論方向。有關部門應該與“意見領袖”平等對話,通過影響意見領袖來有效影響民眾,同時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意見領袖”,使網絡輿論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同時,應當加強立法與執法工作,強化網站責任,使各個網站切實地為網絡問政提供平臺服務于網絡問政,促進網絡問政的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