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鵬
(山東省科技館,山東 濟南 250012)
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是衡量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提高公民整體文化素質的重要基礎。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的是人民群眾基本的科學文化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科技場館是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教育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促進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的科普教育設施。近年來,科技場館的建設與發展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保障科技場館的正常運轉,增強科普服務能力,為全面提高公眾科學素質開創新局面。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29號)提出的“向全民免費開放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逐步擴大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免費開放范圍的要求,充分發揮科技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中國科協于2012年5月組織開展了《關于開展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情況專項調查》,進一步摸清了全國科技場館免費開放的情況,為推進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2013年05月,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做好科技館免費開放前期準備工作的通知》,對科技館開放的范圍、內容及要求進行了規范說明,為科技館全面免費開放奠定了基礎。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1世紀初的水平。一是國內尚未形成有利于科普文化發展的機制;科普能力相對薄弱,表現在科普基礎設施明顯不足。學校科技教育存在缺陷,表現在國民受學校系統科技教育的時間過短,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一是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不少挑戰。二是在不少“公字號”場館陸續迎來“免費時代”,科技館作為公益性單位正在積極醞釀科技場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2004年5月1日,山東省科技館在全國率先對未成年人團體免費開放,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醞釀免費開放的措施。三是基層科協組織特別是縣域科協科普投入不足、科普手段和設施相對落后、科普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基層科普工作方法和手段相對單一、覆蓋面窄,難以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
科技場館是指所有的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和縣級的所有名稱為科學技術館、科學宮、科學中心、科技中心、科學探索中心等具備一定科普展示和教育功能的科普場館。免費開放的科普公共服務內容:常設展廳等公共科普展教場所;科普講座、科普論壇、科普巡展活動等基本科普服務項目;體現基本科普公共服務的相關講解、科技教育活動,以及衛生、寄存、參觀指引材料等基本服務項目。
加強科技場館的科學技術普及與推廣、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也是一項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盡管我國科技場館的建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但總體來看,科普基礎設施還有待改善,科普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普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公民科學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科技場館免費開放很容易陷入“窘境”,也面臨諸多困難。例如:2010年3月8日,廣東科學中心曾嘗試“半免費”開放一次。結果,當天入館觀眾量高達五六萬人,展館內人頭攢動,擠成一團。閉館后統計,三成以上的展項被損壞,無法正常開館運行。
科普展品是科技場館賴以生存的生命力,應具備科學性、互動性、趣味性、耐用性等特點。然而我國目前展品設計水平和制作質量有待提高,創新程度水平還不盡如人意,與世界先進同行相比差距巨大。特別是有些展覽互動性差,難以吸引公眾的興趣;有些展品極易損壞,不能滿足長期展出的需要,展覽的質量水平的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著展廳運行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傳統的科技場館采用的是“展陳理念”,以展品為中心,以“被動式”觀察為主的展覽方式,基本是圖文介紹及講解員的呆板講解。對于科技場館的整體發展思路、目標尚不明晰,缺少統籌管理,資源建設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缺陷,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科普服務的針對性不強,展品的內容和形式還不能完全滿足公眾的科普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科技場館教育功能的日益重視,科技場館應該更新觀念,讓觀眾的參觀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
政府對科技場館建設運行的穩定投入政策未能充分落實;缺乏促進科普資源共享和激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的相關政策與協調機制;科技館發展的服務標準、技術規范、監測評估機制亟待建立和完善。由于科普工作的特殊性,目前還不能完全采用市場化方式運作,而我國不少地方的科技館連年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許多展品破舊,更新不及時,這些問題僅靠科技館自身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政府要拿出更多的經費投入到科技館等科普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另外,科技館作為提高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第二課堂、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場所,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也應鼓勵社會各界踴躍支持公益科普事業。
在科技館場館的服務對象中,65%以上的是中小學生。這個龐大的觀眾群體利用科技場館進行科學教育的機會非常少。這說明科技場館在結合學校教育開發科教活動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科技場館肩負著進行科普宣傳和科學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提高全社會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基礎設施。
通過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公示免費開放內容,在科技場館的顯著位置公示免費開放的管理辦法、政策措施、服務項目、開放時間、觀眾須知等制度措施,吸引更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觀,力爭年參觀人數逐步增加。
4.2.1 窗口接待方面
改變傳統的售票方式,把售票處改為觀眾聯絡處,憑有效證件領取免費門票入館參觀。在國家法定節假日與周末期間,應啟動限量參觀模式,根據觀眾瞬時數量適當調節發票速度,優先市外游客、未成年人參觀。
4.2.2 導引標識方面
科技館會繼續更新各類導引服務標識,比如,在入口處及展區內更新游覽路線圖、區域劃分標志、游客引導語等內容,增加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標識,以保證參觀質量。
4.2.3 設備升級方面
在入口處增設自動計數器,實時記錄出入觀眾量。在總臺增設觀眾服務處,增加自助寄存設備。在各層展區內增設休息區,合理設置座椅,以提高服務水平。
4.2.4 輔導人員管理方面
通過早訓晚訓等形式,強化展廳輔導員的講解水平,不斷更新、完善講解詞,提高輔導員講解能力。同時也要加強禮儀培訓,通過日常禮儀服務,提高展廳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在國家法定節假日與周末期間,展廳工作人員實行全天輪崗巡查,以緩解展廳輔導員的工作壓力。
科技場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后,觀眾量在短時間內將急劇增加,為避免觀眾人身傷病、火災、意外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完善安全保衛和重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乃當務之急。根據科技館的實際接待能力,建立展廳觀眾瞬時數量報告制度。
公益性事業的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創新思路,轉變觀念,多渠道尋求公益性事業建設的投入來源。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一個全民性的崇高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參與。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具有較強投資吸引力的優惠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包括外資在內的社會資金運用多種形式進入國家沒有明令禁入的公益性事業建設領域,鼓勵企業、個人、國內外基金會,捐贈資助公益性事業的建設,確保科技場館免費開放,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科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