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霞 王本嚴
(潢川縣環保局,河南 潢川 465100)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巨大的基因庫,包含著大量具有重大價值的物種和種質資源,經濟價值在于自然界許多動植物是人類可以利用的食物和良藥。保護好特有的生物多樣性既可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經濟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又可以讓特有生物資源發揮減貧作用。生態系統中物種越豐富,它的創造力就越大。隨著我國認識和利用生物資源能力的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大,包括生態旅游價值,對經濟發展、消除貧困都有幫助。
開發式扶貧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支持鼓勵貧困地區群眾改善生產條件,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的一項國家戰略。根據生物多樣性的生境特點,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具體要求納入政府扶貧管理之中,將其融合于扶貧項目科技扶貧、整村推進、搬遷扶貧、扶貧到戶增收項目、龍頭企業信貸貼息、小額信貸貼息、互助資金、勞動力轉移培訓、老區建設等不同方面,對于完善扶貧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貧困地區與生態系統的聯系密切,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基于農地化和有利于貧民化,通過農地經驗的總結和農地資源的利用,使扶貧工作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農地資源與農地知識,實施多部門和村莊參與,在扶貧項目形成、執行過程、監測評估各個階段中,形成與環保、林業、農業等多部門的合作機制,促進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扶貧開發的協調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項目選擇與資金投入中應對周邊貧困區域優先,考慮重點扶貧項目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解決那些地區貧困農民生計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矛盾,協調好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扶貧開發,可改善生態環境和宜居空間,提高貧困地區生活質量。
隨著有些貧困區域人口增長和經濟被迫發展,非科學扶貧開發不斷加劇,土地無序利用,資源過度開發,引入外來經濟物種,使當地物種消失或瀕臨滅絕的危機日趨嚴重,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基礎,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扶貧開發之間的矛盾形成了如下協調性差距:
在生態環境脆弱區,扶貧開發忽視了生態自然規律,物種豐富但多數物種的種群數量少,許多物種生態適應能力弱,遇到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容易陷入瀕危境地甚至滅絕。有些貧困地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高原海拔、氣候冷涼等因素,導致生態植被恢復和演替過程異常緩慢,一旦遭到高強度式扶貧開發就極難恢復。特別是具有水電、礦產等重要戰略資源供應基地、生產力狀況低水平的貧困地區,資源式扶貧開發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外嚴峻。
缺乏科學的扶貧開發,通常致使多樣性極其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向多樣性極其單調的農業生態系統轉變。如果一個地區自然植被面積的陡然下降,常導致生物棲息地被隔離開來,形成一個個孤立的生態環境,限制了種內基因的交流,遺傳多樣性因此部分喪失,生物種群對疾病、獵捕以及偶發災變的抵抗力隨之下降,生物種群就有可能走下坡路,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
扶貧開發引入包括轉基因的外來經濟物種的環境釋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壓力,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破壞生物多樣性,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外來物種進入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對于引入外來物種的扶貧開發地區應該得到重視。
扶貧開發的土地利用規劃需要做好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農地資源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全面分析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相符性,以及土地利用功能分區與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環境功能區劃在空間上的協調性。
生物多樣性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扶貧開發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應更加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確定土地利用宏觀布局,優先安排基礎性生態與環境安全用地。出于生態環境安全目的,河湖及其泄洪滯洪區、重要水源保護區、地質災害危險區等生態環境控制區需要進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的劃定應與土地利用規劃協調銜接,減輕生境破碎化的程度,保護生物物種棲息地,確保規劃實施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減到最低。注重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及其生態服務功能,優先安排生態屏障網絡用地,建立綠色通道,增強生境之間的連通性,提高孤立斑塊的物種多樣性,阻止入侵物種的遷移。
在生態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各類用地空間布局對農地資源的影響,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態功能,構建良好的土地生態基礎。對于農用地及未利用地,按照農用地適宜性評價對園地、林地、牧草地等進行合理布局,在結構上增加連通性,保護生物資源的自然棲息地及基因層面的交流。生態廊道系統包括不同類型的廊道、與之相連的斑塊及景觀鑲嵌體,通過生態廊道系統的建設,可以帶動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地資源的比例。
節約集約用地,優化扶貧地區用地結構和布局,協調區域內土地利用關系,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用地制度。分析各類用地特別是自然保留地和林地等生態用地的開發利用程度、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產出水平,保障林地、草地基本穩定,保障林、牧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用地需求。挖掘生態用地整理潛力,調查園地、林地、自然保留地等生態用地的規模和空間分布,其中未利用地開發潛力,分析后備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開發利用限制因素。
土地規劃編制應充分調查研究,立足當地實際,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完善決策程序和決策方式,綜合吸收專家意見和當地經驗,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落實到土地利用規劃的細節和編制的過程中,促進扶貧開發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發展。
我國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地區大多是西部地區和 “老少邊窮”地區,把這些地區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改善民生結合起來,提高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能力,增強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參與度,逐步實現生態脫貧。
在扶貧開發中,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優先保護生物多樣性價值高、保護代價低的區域,形成一個全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網絡。重點建設管理貧困地區自然保護區,保護好原始和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域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域,保護好珍稀獨特物種多樣性、生物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保護好特有的、珍稀瀕危的、開發價值高的生物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貧困地區,構建與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產業體系,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向生態化、無污染或少污染方向發展,水電資源開發要把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放在重要位置,礦產資源開發要確保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旅游資源開發從規劃制定、產品開發到基礎設施建設都要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
當前,扶貧工作正由解決低層次的基本衣食問題,轉變為以“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等更高標準的貧困問題,扶貧方式呈現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多元化,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了新的環境。在不影響生物多樣性主體功能定位、不損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推廣先進實用技術,適度開發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培植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旅游扶貧。利用國家優惠的扶貧專項貼息貸款以及相關優惠政策,重點幫助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相應的加工業項目,發展特色的鄉土種植、養殖、加工和“農家樂”項目,鼓勵農民種養特色農副產品,從事非木質林產品的開發,發展利用多用途樹種、農林復合經營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家庭手工業和副業。針對貧困地區特色生態產業,完善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發展地方特色農業保險,擴展生態脫貧效應。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并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其中,給予相應的財稅補償和支持,使群眾和地方不因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在經濟上受損,而公平分享保護帶來的好處。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及“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生態文明觀,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優化扶貧結合起來,把資源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結合起來,采取“消耗小于恢復”措施,科學開發生物資源,合理確定利用規模,防止盲目開發、過度開發,將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降到最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扶貧開發共同發展的路子會越走越寬。
[1]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 年)[Z].2011.
[2]環境保護部等.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Z].2001.
[4]方碧真.美麗中國之保護生物多樣性[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
[5]于建榮,婁治平.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戰略研究報告(2010-201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6]孟秀祥,馮金朝,周宜君,劉丙萬.保護生物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