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協技術咨詢服務中心 李曉青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國有特大高新技術創新型企業,集團下屬有太礦集團、山西煤機、榆次液壓集團等山西省大型機械企業,主要生產大型起重機、大型挖掘機、軋鋼設備、鍛壓設備、煤氣發生爐、大型油膜軸承、航天發射裝置、火車輪軸、大型鑄鍛件、工礦配件、煤機成套設備等,科技人員3000多人。建廠50多年來,為冶金、礦山、水電、交通、建筑、化工、國防等基礎行業,特別是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600余種、7000多臺(套)、100余萬噸重礦機械產品,創造了340多個“全國第一”。公司先后獲國家發明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科技成果獎10項、國家重大裝備研制成果獎7項。公司生產產品種類多、范圍廣,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
近年來,公司圍繞“打造百億太重、構建和諧太重、創建世界太重”的發展目標,大力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觀念創新,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9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4億元,實現利潤5.75億元,其中新產品產值率達40%以上,公司成為了全國首批91家創新型企業之一。公司技術中心在575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排名脫穎而出,躍升至第13位;理化檢定中心為國家級理化檢定中心。集團公司成功申報了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到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起重機、油膜軸承、減速機三大系列產品相繼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TZ”牌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以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中國科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為指導,根據中國科協《企業技術創新方法項目管理辦法》的要求,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為目標,以開展技術創新方法深度培訓等工作為手段,加強技術創新方法在企業中的運用,幫助企業管理人員和企業技術骨干提升創新意識,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從2008年推廣技術創新方法以來,僅用一年的時間全年公司申請國家專利達88項,其中發明專利46項,授權專利28項。目前累計申請專利220余項,“國家國際合作基地”、“院士專家工作站”、“礦山重型裝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陸續掛牌,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目前,公司形成了以技術中心為核心,企業內延伸至各分公司研究所和技術科、企業外與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技術合作聯合研究室、與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校和著名公司進行合作的集產品開發、科研攻關、實驗試制、推廣應用為一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為將技術創新方法真正應用到企業生產實踐中去,按照集團公司的指示,成立了“技術創新方法太重培訓基地”。“基地”不僅設有專門的多媒體培訓教室、座談室等硬件配備,還有專人負責,制作了大量的創新方法宣傳材料,在集團內部刊物、網站、電視臺、廣播中向大家普及創新方法的基本知識。
2008年11月,集團公司科協派人參加了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在京舉辦的企業科協秘書長創新方法培訓班后,得到了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即在全公司舉辦了300人參與的技術創新報告會,此次報告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山西省科協、太原市科協聯合組織;同月在公司舉辦了第一期創新方法初級培訓班,選擇公司技術中心和主產分公司的55位技術帶頭人、骨干參加此次培訓。培訓人員大都從事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具有較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其中包括集團公司各主產設計所長、技術科長等。本次培訓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集團培養了一批創新方法應用人才、解決了一批困擾企業技術創新的科研難題,更加激發了技術人員學習創新方法的興趣,紛紛要求進一步深入學習這一理論。
2011年,經過省科協和集團公司的積極爭取,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將太重集團列為中國科協創新方法培訓示范企業,在師資和經費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并為企業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一年時間在企業連續舉辦了初級、中級、深度共4期培訓,并兩次邀請韓國TRIZ專家金昊宗博士對技術人員進行深度培訓,使學員更深入地掌握應用創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2012年通過創新方法培訓直接解決技術難題24項,申請專利4項;為企業培養創新方法師資30名;組建了創新方法解題小組,深入集團各公司針對典型的技術難題探討,將創新方法解題模式全面推廣。
太重集團采用“a+3+4+x+P”的模式進行培訓,效果突出。太重集團的培訓工作已開展了兩年,企業人員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經過與企業、中國咨詢中心溝通,組織課題研發組,選擇高難度課題,通過深度培訓,最終解決技術難題,申報技術專利。在全省乃至全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具體模式如下:
“a”是“advertisement”的縮寫,就是宣傳發動,初級應用。第一步,由集團科協牽頭,通過各種形式,在為期兩周的時間內,進行創新方法的普及性宣傳,使集團所有人員對創新方法這一理論有大概的了解,并充分調動其學習熱情。第二步,由企業的師資為集團的技術骨干進行創新方法初級應用的培訓。通過培訓,使學員能初步掌握這一理論,了解其解題的步驟和方法。能運用這些步驟和方法,對技術難題能夠進行矛盾分解,并解決生產中簡單的技術難題。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在集團內部營造創新方法學習的良好氛圍。并挑選出學習骨干,參加下一階段的培訓。
“3”就是每期3天的初級或中級培訓班。教師講授,學員使用。向選拔出的學習骨干征集企業的重大技術難題,邀請韓國專家結合技術難題,向學員講授“實用TRIZ理論”。采用在解題過程中將理論貫穿其中的實戰式講課方法,進一步加深對這一理論的理解,并能掌握其解題模式,達到熟練應用的程度。
“4”就是指4天時間的實戰訓練。學員實戰,教師輔導。在第一階段培訓結束后,學院通過實際應用,對應用過程中的難點和新出現的技術難題,邀請韓國專家再次授課。本次培訓,充分發揮學員的主導地位。采用以學員自己獨立解題,并向教師匯報解題思路和所遇到的難點。教師給予針對性的輔導,達到進一步深化對這一理論的實際掌握。
“x”是指天數、形式不確定的學習應用理論。用“x”表示。這個階段主要是深入,深化應用、提煉成果。培訓結束后,以課題組為單位,組建相應的TRIZ理論解題小組。應用這一理論進行難題攻關,要求每個課題組都產生難題解決方案。根據產生的難題解決方案,繼續攻關,最終解決技術難題,甚至申報專利。
“P”是“popularize”的縮寫,就是健全機制,普及推廣。以前一階段推廣應用的成果為示范,制定詳細的集團公司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實施方案,大力開展創新方法在全廠的普及培訓。并列入集團的科技創新計劃,爭取一定的經費,以分廠或分公司為單位,開展輪訓工作。并將此常態化,制度化。同時制定詳細的激勵機制,對于培訓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應用骨干、應用這一理論解決的技術難題以及申請的專利,在集團的科技創新大會上,都給予一定的表彰獎勵。
企業選派了技術骨干參加中國科協舉辦的“創新方法推廣應用試點企業師資班”,并在企業開展100人的創新方法初級培訓班,使參加培訓人員基本掌握創新方法,突破日常工作中解決問題的傳統思維模式,能夠初步應用創新方法去研究、解決公司研發工作和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矛盾和技術難題。累計申請專利220余項,解決了上百個成功案例,并形成了運用技術創新方法典型案例報告,設立了推廣應用技術創新方法成果展示室等。
1.培養企業師資,實現自主培訓
隨著推動TRIZ理論培訓的力度不斷加大,單靠邀請外部專家來授課已經難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為了能夠更加及時方便地實施TRIZ理論培訓和應用,提高培訓績效,抽調骨干力量,成立了TRIZ理論培訓隊伍,盡快形成企業內部培訓能力。集團從技術中心骨干中挑選了對創新方法有一定了解,并且學習積極性高的兩名技術人員赴京參加中國科技咨詢中心舉辦的為期七天的創新方法師資培訓。為迅速提高對TRIZ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水平,集團技術中心骨干先后赴中國科學技術咨詢中心、億維訊公司、萊鋼、東汽等外出考察學習,開闊了視野,為TRIZ理論推進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2.培養企業創新專家
通過中國科學技術咨詢中心組織的創新方法師資培訓,以及聘請韓國TRIZ專家金昊宗博士在太重開展的兩期培訓,企業師資在創新方法理論基礎上,更進一步熟悉并掌握實用TRIZ的解題模式,并將其用于生產實際。在前期開展創新方法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TRIZ解題小組,以共同解決生產實踐中的技術難題。
編印了《太重集團公司創新方法培訓講義》等內部講義,合理安排了培訓時間、人數,使學員更好、更快、更準的了解創新方法,以及創新方法對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3.建立完善TRIZ推廣應用保障、激勵機制
為了表彰先進,推動創新方法培訓推廣應用取得更好成績,公司科協決定,對在創新方法培訓中,能夠提出工程技術問題,能利用創新方法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學員給予獎勵。起草了《太重集團科協創新方法推廣應用激勵機制》等文件。2012年1月,在集團“2011年度創新方法培訓推廣應用工作情況總結表彰大會”上,為17位學員授予“創新方法培訓推廣應用積極分子”稱號,同時給予物質獎勵;并針對太重集團創新方法應用成果予以表彰,評出獎項8個。
1.社會效益
太重集團通過推廣應用創新方法,培養了一批理論應用的骨干力量,解決了一大部分企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難題,例如國家重點項目三峽工程的一部分關鍵技術問題,風力發電的一部分技術難題,以及超大型挖掘機纜繩的關鍵問題等。一方面保證了這些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縮短研發周期;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和國家節約了能源的消耗,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技術經驗豐富、能熟練應用創新方法的科研骨干。
2.經濟效益
太重集團通過應用創新方法解決技術難題,降低了企業研發成本,縮短了工程周期。據統計,目前有5項成果已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2項已經形成產品并投入市場,取得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了400萬元,如果將通過示范培訓解決的問題全部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預計可產生經濟效益超過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