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佩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2011年已達到55.6%。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國家政治經濟的安全。同時,石化行業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也越來越為人詬病。
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煤炭和非傳統油氣及生物質資源卻非常豐富。如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實現“石油替代”,從而改善污染現狀,成為整個行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2012年8月13日,由華東理工大學牽頭組建的替代石油路線大型化工過程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上海成立并啟動運行。中心主任辛忠介紹,選定這一方向經過了多次討論研究,既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辛忠介紹,中心成立于創新型國家體系建設的大環境中,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第一步,旨在匯聚創新要素,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形成跨單位、跨系統、人才有序流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建成國際一流的技術研發與成果輻射平臺。
中心由華東理工大學牽頭,聯合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將以非石油原料替代石油生產大宗化學品為戰略目標,在以天然氣、煤、生物質等非傳統原料生產大宗化學品方面開展協同創新工作。
多年發展,華東理工在化工領域積累了大量技術成果,其化學工程學科也躋身全球前列,且在多年前就與協同高校、企業等建立了人才培養、交流和研究的合作關系。種種積累,為華東理工在中心籌備、建設過程中,更好地發揮領導、組織、協調作用打下基礎。而中心的建立也促進了華東理工在學科、人才和科研上的三位一體發展,必將為其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更重要的,協同中心最大化整合了國內石化行業的優勢資源,建立了戰略聯盟,有利于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有利于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更有利于實現領域內關鍵、共性技術的重大突破,對我國石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辛忠強調,為了實現最終目標,在已經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協同中心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科學研究方面,協同中心圍繞技術路線圖,已經建立了合成氣與碳一化工、合成氣天然氣凈化與分離、烯烴芳烴、高性能合成材料、生物基化學品、大型化工過程裝備設計及系統集成優化等六大平臺,構成了完整的協同創新研發體系。
在機制體制方面,協同中心采用跨學校、多學科、協同、開放、流動的“矩陣式”組織管理模式,構建了相對獨立的學術和行政決策與運行體系;通過全球招聘科研及管理人才,組織建設高水平科研團隊;推行了以實質貢獻為依據的分類定向考核制度;建立了人才雙聘、流動、競爭、淘汰、轉移的機制;實行了按需招生、在線培養、過程選拔的研究生培養制度。
目前,協同中心運行情況良好,現正加快落實PI團隊負責人的招聘工作,盡快建立以煤、非常規天然氣和生物質替代石油生產化工產品的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