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立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地鐵辦,江蘇 南京 210031)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的特征,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其能否真正高效發揮作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對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對接總體上呈現一體化的趨勢,但由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各自的特點和差異,在融合對接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高職院與企業分屬不同領域的運行模式,在管理模式和理念上不可避免的會有一定的偏差。在人才培養以及校企合作方面,雙方均有自成一系的模式。企業缺乏合作辦學的思想,多數企業僅注重人才的選用,而忽視了參與人才的培養。[1]同時,在企業員工入職后,由于自身經濟利益以及一些短視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忽視人才的繼續教育培養。而學校,由于受企業的影響,也會導致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從而形成目前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的現狀。
校企合作缺乏系統有效的運行機制,很難使企業的運行與高職院校的辦學有機地結合并形成優化辦學效果的成效。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企業的某些制度與高職院現行的一些辦學制度無法銜接甚至相向,面對這種問題時,企業往往顯得無能為力,最終導致校企合作僅局限于淺層次的合作。大多數的情況是高職院為了謀求長遠發展甚至應付管理層的檢查,會主動到企業謀求合作,但企業卻很少會到高職院來尋求合作。這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1]
由于校企合作的存在,使得高職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了一定的目標性,高職院可以根據企業的現實需求制定教學目標與計劃,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但在實際操作中,同樣存在著專業建設不合理,師資隊伍建設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專業建設需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專業方向的培養需以實際應用為導向,設置的專業方向不能為企業所用,就偏離了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培養實際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樣如此,高職院的教師由于大部分缺乏現場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與實際應用相脫節的情況,這都會導致專業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有所欠缺。
高職院現有的實訓基地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多是高職院自身投資建設,企業參與建設的不是很多,而校外實訓基地往往是“一個協議、一塊牌子”,高職院與企業往往只是簽一份校企合作協議,在企業掛一塊牌子就算是校外實訓基地。學生的實訓流于形式,多是以觀摩為主,鮮有實際動手操作,就會導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僅停留在理論知識,面對實際操作則一無所知。
面對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對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從多方面促進高職院、企業、教師和學生了解和認識這兩種文化,并將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有機融合。
將優秀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理念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重要內容。高職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跳出原有的模式,依據企業的人才需要,合理地調整制定培養目標,調整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圍繞學生將來的就業需要制定相關的制度,使學生和教師都能夠感受到優秀企業文化的內涵。[2]教師在傳授文化知識、培養職業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團結協作、注重創新的職業道德的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即可感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要促使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對接,首先就要了解兩種文化彼此的特點和差異,尤其是優秀企業文化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采取適當的方式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2]筆者所在的高職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正式基于與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將南京地鐵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入到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雙方合作成立全國首家地鐵地鐵,專門為南京地鐵定向培養城市軌道交通類人才。通過雙方的共建,使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在體制機制上有機結合,形成校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在一定的高度和相當的環境中營造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的氛圍,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和實力[3]。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對接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根據企業對職業崗位的需求制定教學計劃并和組織實施教學,針對實現學校專業建設服務于地方經濟,服務于企業,將行業前沿的技術引入到專業建設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新技術的推廣。在課程體系中融入優秀企業文化的內容,使優秀企業文化真正深入融入到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的對接同樣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對接的重要內容之一。師資隊伍建設的對接可從兩個方面予以實現。其一是建立高職院教師下企業的制度,為學校教師參與企業重大工程項目提供機會,為教師參與企業內部員工技能培訓拓寬渠道,為教師開展社會調研、科技服務開辟新途徑;其二是建立兼職教師隊伍,將企業的優秀人才納入到兼職教師隊伍中,通過多種渠道吸引企業優秀工程師承擔專業課程和學生的實訓指導。通過這些途徑,來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課程建設能力[2]。
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是實現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對接的重要途徑。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除高職院校自身加強投入外,企業作為接收畢業生的單位,為了更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使畢業生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亦應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高職院校的實驗實訓設備與環境應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行業與專業的發展趨勢來建設,模擬企業的管理模式,有學生、教師和企業員工共同參與,使其更貼近于企業文化。[1]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應為學生提供實際參與生產操作的機會,在實訓的后期應使其能夠頂崗工作,完善頂崗實習制度,使學生提前感受到以后的工作狀態,為將來盡早融合到工作環境做好準備,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高職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無縫對接,既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又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成才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通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對接,使學生在上崗前就具備了企業所需要的各種素質,使高職院的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通過校企文化的融合對接,使高職院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課程標準制定以及教學目標制定實施過程中能夠有所偏倚,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夠滿足企業乃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最終是使企業和高職院達到共贏。
[1]黃躍進.論基于任務導向的高職校企文化對接的運行機制和策略[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2]毛志芳.校企合作之校園對接企業文化途徑的探索[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
[3]盧詩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積極引入企業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09(7).